龙源期刊网讲好学科背后故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作者:齐全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1期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它对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喜欢听故事几乎是中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学科知识与故事相结合,形成学科故事。讲好学科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闻百事,品百家,悟智慧,识人生……一、导入契合主题故事,以趣引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课堂教学如果能用恰当的故事引入,就能在顷刻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我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让听过这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故事情节。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二、讲述文本成语故事,以典树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熠熠生辉。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可能记载的是一段历史,可能诠释的是一份情感。生动讲述中华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成语知其意,晓其理,悟其道,在成语中吸取中国文化的智慧。这种教学不仅生动有趣,更易于学生接受,对儿童成长大有裨益。作为教师要在自己和学生讲述成语故事中,引导学生对成语进行分类,形成体系。例如:按体裁分为寓言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历史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等)、神话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沧海桑田等);按内容分为描写战争(四面楚歌、一败涂地等),描写动物(老马识途、狐假虎威等),表现勤奋学习(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类。如按人的品质、智慧(铁面无私、神机妙算等),人的仪态、风貌(雄姿勃发、神采飞扬等),人的情绪、神情(心旷神怡、心惊胆寒等),人的才华、口才(出口成章、理屈词穷等)。语言的学习在于点滴的积累,在成语故事的讲述中,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知识树,对于学生积累素材,形成个人语言特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挖掘文本背景故事,以情动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龙源期刊网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单单让学生阅读课本注释的作家简介的做法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语文教师应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作家打成心灵的交流,获得更具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感性知识。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如果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分析父爱子孝这一主题,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学习《背影》一文必须深度挖掘创作背景。只有讲清了父子之间的矛盾,讲清了父亲交卸的那段历史,讲请了朱自清与父亲扬州奔丧回家看到惨淡的家境后的心境,才能够体会出负债累累,囊空如洗的父亲买一堆朱红橘子是多么的不同寻常。才能体会到身穿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变卖所有贵重物品后给朱自清定做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抵御北国寒风的那种深沉的父爱。才能切实体会到朱自清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突然意识到父亲为家庭承担着这么重的责任,当看到背影的那一刻,突然间的感动和成长。学生意识到朱自清成长了,其实自己也就突然成长了。这样学科故事的挖掘,不仅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更关键的是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培养的必备品格都蕴含其中。四、延伸文本人物故事,以事育人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都牵着一个个故事。故事诱趣,故事联想,故事启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中呈现出来的人物故事讲述给学生听,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还要延伸文本人物故事。在学习《杨修之死》时,学生读文能知道,杨修死于“鸡肋事件”,这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文中只提了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此时教师要把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深入浅出地讲述出来。学生对杨修这个人就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杨修的死因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能从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做人的智慧:人不能太过于放纵自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五、串联同类人物故事,以理化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如果仅仅拿它当“工具”,未免低估了它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空洞的过多过细的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深度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在教学中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的文人故事。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坚韧等,在这些典故中,学生的灵魂与作家的灵魂产生碰撞,孩子们的心灵自然会受到崇高的洗礼,更加接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以达到启迪人生智慧的作用。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就要讲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此时就要引导学生串联同类人物故事。诸葛亮居草庐能屈能伸,文天祥禀正气可泣可歌。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20多年,卻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龙源期刊网春。”他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杜甫身居茅屋,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和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讲述这些文人墨客的人生故事,让他们的思想荡涤学生的灵魂,这才是语文学科的魅力!可以说,讲述学科故事,既能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文理,悟到文道,也能唤醒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触动灵魂思考,让学生产生向上向善的愿望,产生追随英雄的想法,产生追求梦想的坚定意志和决心。讲好学科故事,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