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板块 高考题型二 古诗歌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题型二古诗歌阅读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我们准备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首要任务读懂诗歌通诗意增分策略辩明易误磨细节高考题型专项练目录CONTENTS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要“双管齐下”[增分策略]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成都大阅①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ɡ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准做题目]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答:[读懂诗歌]①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②诗歌正文准翻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我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山溪张中孚①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①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②诗歌正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准做题目]本词上片和下片抒发的情感均是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注]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注]一寸:指愁肠。[读懂诗歌]①找出“情语”易分析“长亭”为离别之意象,暗示词人之情思;“残”“离愁”“苦”“相思”等更是直接表露词人凄伤苦思之情。②诗歌正文准翻译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他轻易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无情的人哪里懂得多情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也有穷尽终了的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准做题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该词上片的句子“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请就此作简要赏析。[准做题目]本词上片和下片抒发的情感均是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为古道长亭,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妇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残梦”和“花底”,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的,语言工致匀称。词句语意柔婉,感情真挚,抒情蕴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2.最准确深入的路径——学会“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①韩(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读懂诗歌]①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是南宋诗人,并且从仕不久即归隐,我们可以揣摩到诗人表达的应该是伤感之情。②找出“情语”易分析“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断肠”之苦实为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③诗歌正文准翻译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准做题目]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话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①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注]①开禧元年(1205年),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临安,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作此词。②刀头:刀头有环,古人将其谐音为“还”。③虿尾:笔法劲锐。(1)请赏析上阕中“西风来劝凉云去……一一冰壶相映”几句写景的艺术手法。(6分)答:参考答案:①“劝”“放开”将西风和夜空人格化,化静为动,写出中秋夜晚云破月来、天地澄明的景象。②用“金镜”“冰壶”“霜”比喻空

1 / 1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