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P2P技术下的版权侵权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上个世纪末以来,以Napster为代表的P2P软件的迅速兴盛,在导致P2P技术迅猛发展并打破了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互联网格局的同时,在版权领域也引发了一场又一场侵权与反侵权的较量。本文首先详细解读P2P技术及其引起的版权问题,紧接着介绍了国外应对P2P技术下版权侵权的主要措施,最后针对我国目前应对P2P技术侵权的现状,对如何完善其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关键词:P2P技术,网络版权,侵权,应对机制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被誉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最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基于P2P技术,信息的交流采用非集中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用户之间的计算机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使用户获得网络资源的方式更加便捷,极大的满足了用户对文件共享的需求,在信息传播模式和范围上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2P技术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技术,可能导致网络用户信息交流失控,使网络中的版权管理变得更加困难。[2]一、P2P技术对版权的威胁(一)P2P技术的概述1.P2P技术的内涵及特征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中文一般翻译为点对点技术”或“互联网对等技术”。目前学界对于P2P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国技术科学院的学者罗杰文将其定义为:“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在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提供者(Server),又是资源(服务和内容)获取者(Client)。”①美国学者Dana.Moore和John.Hebeler的定义是:“对等式,即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信息和服务双向交换行为。”②虽然上述定义在外延上有所差异,但究其本质应该是相同的,即P2P技术指的是一种不依赖于中央服务器的终端用户之间直接互联、互通、互传的技术。通①罗杰文:《Peer-to-Peer综述》,年4月25日访问.②DanaMoore,JohnHebeler著,苏忠,战晓雷等译:《对等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过P2P技术,终端用户获取、交流信息完全摆脱了传统的Client/Server(终端/服务器)模式,③突破了依赖服务器的桎梏,信息的交流和传输不再是双向的而是多向的,每个终端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换句话说,在P2P技术所架构的平台上,没有一个中心服务器用来存储这个平台上所传输的数据,而是由用户提供数据,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分享。2.P2P技术的发展演进在P2P技术研究领域,学者将P2P技术的发展区分为三代:第一代中央控制网络体系结构的P2P,第二代分散分布网络体系结构的P2P,第三代混合网络体系结构的P2P。第一代P2P技术以Napster软件为代表,采用了中央控制网络体系结构,也称为的“集中型”P2P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建立一个大型的集中化索引,对网络上所有的可用资源进行追踪。这种方法让使用者可以存取到庞大的资源。但集中型P2P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全自主因素,这是因为在搜索机制上仍然需要中央服务器的协助,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仍然要依靠服务器牵线,中央服务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第二代P2P技术采用了分散分布网络体系结构,其特点是数字文件的检索和传输可以由终端用户独立完成,文件共享完全摆脱了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分散式服务,以国外的Gnutella为代表。其运行模式发展为在PC机间发送搜索请求,一直到找到文件为止,然后再将信息传回搜索者的PC机。这种技术一开始相当不便,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搜索要求在网络上的每一台PC机间来回发送时,在高峰时段往往造成网络堵塞。后来通过随机方式选出品质较优的用户来作为节点服务器,用户可从节点服务器上获得peerlist,下载方法也越来越进步。第三代的P2P技术则是以BT和emule(中文简称“电驴”,也是一种共享协议和软件)为代表。它采用“分散式杂凑表”的方法,基本上是对网络上某一特定时刻的文件进行快照(snapshot),然后将这些信息分散到整个网络里。为找到特定的文件,P2P文件的搜索先到达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机,然后这台PC机就会再将它转到另一台有更多文件信息的PC机,第三台PC机可能就拥有文件本身,或者也可能再继续转到其他有正确信息的PC机。整个过程有点像依照线索循序问路的方式而找到正确方向。每个结点的相关信息,会随电脑及文件的加入而持续更新。3.P2P技术的广泛应用P2P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之间的一种共享模式,它在网络中或是独立的或是③Client/Server(终端/服务器)文件传输方式有一个中心的服务器,各种文件都首先上载到服务器上,然后再由连接到这个服务器的各个终端通过浏览和下载来分享。如中国用户希望了解当天新闻时,就需要登录到“新浪网”等由特定服务器支撑的网站浏览新闻内容。如果用户希望向其他不特定用户发布信息,也需要在登录服务器后,将信息上传至服务器的存储器中,供其他用户浏览或下载。如BBS和FTP一般都接受用户上传的文件。在这种模式下,特定服务器成为信息交换的中枢。一旦该服务器被关闭,用户就无法获取和发布信息了。以P2P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没有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其中的每个节点都同时集信息消费者(即终端)、信息提供者(即服务器)两种角色于一身,同时本身也是信息链的组成部分。3与其它应用软件相结合,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文件交换、对等计算、协同工作、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诸多方面。随着P2P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P2P软件层出不穷。我们经常使用BT、迅雷、eMule等文件共享类软件都是基于P2P技术研发的。(二)P2P技术引起的版权问题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网络环境下,作品的载体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字作品、音乐制品、电影作品、摄影作品等通过数字化告别了纸质载体,转而通过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字编码,不用依赖任何媒介就可以实现作品的复制,而且这种复制是“无损”的,且成本几乎为零。[3]复制行为的简易化,使得Copyright这个由传统印刷行为发展出来的权利概念,在技术化浪潮的冲击下,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断的侵蚀。如果说数字技术导致的是复制行为的简易化,那么网络的普及导致的就是传播行为的便捷化,尤其随着P2P技术的产生,个人传播的便捷化更是被推上了顶峰,这个“自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产生以来互联网上发生的最大革命”几乎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事实上的“出版者”,任何数字作品几乎以零成本进行无时间差异、无地域限制的传播。于是技术发展、公众版权观念和版权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矛盾逐渐被激化并凸显出来。[4]1.P2P技术对公众版权观念的影响在万维网普及以前,公众对于正版与盗版完全能进行观念上的区分,同样一本书正版价格远比地摊上卖的盗版书高出好几倍价格,价格的差距为消费者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版权概念。但是,P2P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上述基本的版权观念。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海量的免费信息,而P2P共享网络则使公众能够轻易地获取这些免费信息,一切变得“免费”的假象使原来通过价格差距建立的版权观念被逐渐瓦解。同时,在P2P技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享理念的冲击下,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共享的作品是否经过授权,而是共享软件的使用人是否在“索取”(即下载)的同时也履行了“奉献”(即上传)的义务。换言之,在数字作品的共享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忽略共享文件的版权问题,盗版的观念被逐渐淡化,而“免费”、“奉献”的观念被不断强化,甚至被提高到行为准则的地位。[4]针对P2P技术广泛使用对公众版权观念的影响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统计的结果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上述观点。参加问卷中60%是从网上下载“新专辑和大片”;当回答“就最近各大出版商机作家指控百度文库,您的看法”时,有80%保持中立,15%支持百度文库,仅有5%认为百度文库要严惩;同时针对“鉴于国家加强打击网络盗版侵权活动,您是否原意马上停止下载任何没有版权的互联网资源”这样的问题,40%表示不想受到法律的追究停止下载,20%的样本则表示由于法律不会追究个人用户仍然会下载,其余40%表示视情况而定,抓得严就收敛一下。由此可见,P2P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的版权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版和盗版的界限在公众的视野中变得日趋模4糊。2.P2P技术对版权人利益的巨大影响在拨号网络时期,由于速度的限制,下载一个较大的文件(如一部电影)可能需要好几十个小时,付出各项成本较高,很少有用户愿意这样做,网络盗版根本无法对现实各产业构成威胁。宽带接入网络后,通过P2P技术,用户只要输入几个简单的关键词(歌曲名称或电影名称),点击“搜索”,就会连接到存储该文件的其他用户的个人电脑,然后轻松下载,欣赏作品。P2P共享资源大多都是在个人用户间免费传输,试问有“免费的午餐”,还有谁愿意花钱呢?未经授权的作品在互联网传播,版权人却无法从中受益。P2P技术最适宜大规模数据的传输,既方便又快捷,自其问世以来,深受广大P2P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目前受P2P盗版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唱片业。据来自央视国际网站的数字显示,2003年全球唱片销售量27亿张,比2002年下降了6.6%;唱片销售额320亿元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7.6%。[5]美国唱片业协会认为,网络盗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网络盗版的主要方式就是P2P网络共享。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P2P对唱片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20亿美元。④近5年来,我国音像消费市场稳定在每年500亿元以上,但音像制品销量以每年50%的速度下跌;在许多城市,音像店以每年30%的速度关闭,原因就在于网络盗版借助高科技,吞噬着正版音像市场。⑤据调查,随着视频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08年全年中国P2P直播的市场规模为2.47亿元,是视频分享市场规模的1.29倍。易观国际发布的《2008年第4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第4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为1.307亿元,其中P2P占有50%。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4.57亿人,而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18.1%,已经日趋成为基础型网络应用之一,并依然保持与中国互联网整体市场一致的快速增长势头。[6]BT技术是网络视频下载技术中的主要利用手段,在网络视频的传播和下载行为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从原先光顾盗版光盘售卖转而反复点击一些知名的BT资源网站,BT下载行为已经对版权人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助长了盗版行为,侵犯了网络版权,甚至给整个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家专门跟踪互联网盗版的研究公司也作了初步估算,预计人们每天从互联网非法下载40万部到60万部电影拷贝,这一数字至少比2004年高出20%。[7]二、国外应对P2P技术下版权侵权的主要措施P2P技术掀开了互联网技术革命崭新的一页,但同时也给著作权人造成极大的威胁。④许群,夏海微:《遭遇版权诉讼之痛中国网络音乐面临生死存亡》,年4月25日访问.⑤刘毅,陈玮:《当音乐遭遇空头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