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材P2思考■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的,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田耕作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教材P3~4活动■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度达到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相对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是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设施,如暖气的安装。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的庙宇,又有西方古典的基督教堂。夏季可在太阳岛上玩沙嬉水,冬季可欣赏各种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牧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黄土高原地区,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绿林掩映着一处处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景观会有相应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景观又会有所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专题一区域特征描述类问题1.答题思路解答区域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所示:区域空间定位↓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简洁、准确描述2.答题模板解答区域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下表为在描述方向和角度时要注意的方面:地理要素描述方向和角度地表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地理要素描述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地势特征高低状况(哪里高、哪里低或总体海拔高低状况),地势起伏(大、小)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地理要素描述方向和角度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是否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地理要素描述方向和角度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地理要素描述方向和角度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大小、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2)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专题二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比较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自然特征不同,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具体比较如下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均有分布,在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上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小,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大,多大风天气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高寒、日温差大、风力大,河谷地区气温垂直变化显著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水文河流、湖泊众多,绝大多数是外流河(湖),以雨水补给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河流短小,湖泊以咸水湖为主,主要靠山地冰雪融水补给多冰川、湖泊,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多大江、大河的源头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植被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农业耕作业发达,我国主要的农耕区以畜牧业为主,有绿洲农业、灌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极少数地区可发展林业、河谷农业人口人口稠密,总量大人口少人口稀少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很少很少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其他随纬度位置变化,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条件,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2018·高考全国卷Ⅲ)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回答1~2题。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文化蕴涵D.经久耐用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A.欧洲西部B.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解析:第1题,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携带并不方便;油纸伞部分材料易折,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适用范围有限,并不耐用。但油纸伞制作体现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保存价值,故在国际市场走俏。第2题,油纸伞作为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雨具,其基础功能是防雨,在降水较多的地区有需求。选项中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有较湿润的气候区,但由于油纸伞制作工序复杂、文化价值高,售价也较高,故在欧洲西部更有市场。答案:1.C2.A(2018·高考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回答3~5题。3.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4.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5.推测该类地下住宅()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及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可推知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该类住宅可能分布于②地区。第4题,地下住宅的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保证人员的正常活动,同时可以把地下住宅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地下住宅的“屋顶”和“墙壁”都是相当厚的土体和岩石,这种“墙壁”传热慢,使得地下住宅能保温也能隔热。地下住宅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地下住宅口和通天井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地下住宅里的气温变化总是滞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变化不大。夏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低,冬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高。因此与地面相比,地下住宅冬暖夏凉。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此类似。答案:3.B4.D5.B6.(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1)需要注意题目实际上是问了两个问题:内格罗河为什么富含腐殖质,内格罗河为什么含沙量少。分析腐殖质含量大的原因要从腐殖质的形成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且气候条件便于腐殖质的形成)入手。分析含沙量少的原因则要从河流流速、沼泽分布等角度入手。(2)实际上是考查交通建设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交通需求,主要考虑经济活动规模和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交通)和可行性(建造难度和环保因素)方面分析。(3)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明理由。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