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材P17活动■从图2.3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植物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将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教材P20~21活动■1.自然特征: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潜在自然因素: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破坏后,极易沙化。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图2.9中可以看出,农作物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4.图2.10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于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之中。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这就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教材P23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这是因为干旱区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如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分布着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在众多的荒漠化潜在因素作用下,一旦植被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将非常快。一旦绿洲变荒漠后,要想恢复植被就异常困难,这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的,脆弱的环境像一个玻璃花瓶一样,一旦打碎便很难恢复。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所决定的,植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再次,植被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恢复更加困难。■教材P26活动■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2.联系框图如下: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全球气候变暖。解决的途径:一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增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教材P27思考■1.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除海陆间循环活跃外,陆地内循环也很活跃。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会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减弱,空气干燥,从而使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这种变化不仅在当地表现明显,也会影响到全球。从全球来看,雨林具有“空调机”和“加湿器”的功能,若雨林被毁,全球除变干旱外,还会造成气温升高,酿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恶果。雨林成云致雨的作用在为陆地补充淡水的同时,还会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绿树葱茏的雨林植被覆盖的地面,与裸露的地表在太阳的照射下,所引起的大气变化也是不同的。■教材P29思考■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主要是因为雨林在茂密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相同的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2.雨林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入崩溃。这是因为有机质的迅速分解和强烈的淋洗使雨林下的土壤很贫瘠,使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教材P29~30活动■1.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焚烧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只好弃耕土地,垦荒者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不脱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2.(1)从A-B,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原因是随着雨林植被的日渐繁茂,枯枝落叶不断增加,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增多,且由于人类焚烧,土壤肥力不断提高。(2)从B-C,土壤肥力在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砍伐焚烧开荒以后,土壤中的养分被作物逐渐消耗,加上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养分经淋洗而流失严重,造成土壤肥力不断下降。(3)从C-D,土壤肥力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弃耕的土地正在植被的恢复之中,受其他因素干扰小。(4)D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肥力有所回升,但恢复不到原先的水平。3.图2.19用两幅图对比说明了休耕期的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影响。当休耕期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若休耕期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恢复成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教材P32思考■雨林公路的修建,有利于所经过地区资源的开发、物资的流通,有利于当地经济,甚至是整个巴西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公路的修建也给脆弱的雨林带来了难以恢复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仅是修建公路对雨林的毁坏,而且是公路的辐射作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毁林垦耕现象的发生;新建城镇居民点必然要向周围的环境索要耕地;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必然会造成大面积雨林的毁坏;运输方便后,伐木公司采伐森林的速度也将加快,等等。那么这条雨林公路该不该修呢?该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认为发展是第一位的,为了发展经济修公路没有错,但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材P33活动■本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应在讨论交流中达成一致。现举例如下:角色一:原住民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城市去不可取。一方面,会不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会造成城市人满为患,随之出现的是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人们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应该继续留在自己的家园,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接受森林外的文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创造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活环境,达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角色二:政府官员破坏森林会成为环境的罪人,保护森林会成为世界的功臣,依靠毁坏雨林发展经济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保护森林是第一位的。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取资金、偿还债务、解决贫困。一是发展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方式,利用雨林的整体优势发展雨林旅游业、雨林养殖业等;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既然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保护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角色三: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作为商业伐木公司的老板不应唯利是图,应当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采伐森林的同时,要及时在热带雨林种植树木,促进雨林的更新,这是对全人类极为有意义的一件事。■教材P35思考■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雨林的前途持保护的态度。因为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由于亚马孙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作用,可以说亚马孙雨林为全人类所共有,保护亚马孙雨林符合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但这与雨林所在地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雨林开发与保护的关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着公平性问题。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来看,如果我们以全球的长远眼光去审视雨林目前的形势,应该坚定地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教材P36活动■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上题所述。3.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雨林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行的。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在展开讨论时应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教材P37~38问题研究■[资料1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土质黏重,且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资料2分析]1.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具有的优势: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的是水分条件。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资料3分析]1.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和“地球之肾”,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江平原成为良田后,可能导致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质变差、生物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2.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随着荒地的开垦,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遭到惊人的破坏。湿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湿地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