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板块 世界史 第1步 专题十一 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转型时期的震荡与调整——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010203目录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专题线索·逐一理清——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专题过关高分练01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主旨解读]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02专题线索·逐一理清——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理清发展线索]线索1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③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历程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发展历程时期[深化历史理解]1.20世纪3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政治方面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的法西斯专制。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3)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也“避战自保”,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自由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政策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凯恩斯主义[真题例证]1.(2017·江苏高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农业(%)工业(%)服务业(%)国家地区产业时间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低收入322428274049中等收入14939364755高收入3233276471表中数据表明()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解析:分析表格可知,1990年到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和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大产业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答案:D2.(2015·江苏高考)如图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解析:1921~1930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1930~1932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开始实施新政,故B项错误;1933~1935年预算比重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渡过经济大危机,故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项正确。答案:D[聚焦命题热点]1.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A.延缓了世界经济的下滑B.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C.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D.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关税战争,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故B项正确;关税保护不利于各国对外出口,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故A、C两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的加强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故D项错误。答案:B2.(2019·南京、盐城二模)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这一理论()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凯恩斯,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相违背,故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A3.(2019·扬州二模)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解析:据材料中“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制度”等信息可知,是英国政府为解决政府负担过重,采取的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的措施,故A项正确;加强社会保障不符合养老金改革的目的,故B项错误;国家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说明政府没有“放弃社保责任”,故C项错误;缩小贫富差距并不是养老金改革的目的,帮D项错误。答案:A[理清发展线索]线索2“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发展历程时期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与专制(3)评价: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发展历程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调整(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二战后发展历程时期[深化历史理解]1.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方面三大举措的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斯大林模式优越性的国际体现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