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第1步 专题五 独具特色的民主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五)独具特色的民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010203目录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专题线索·逐一理清——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专题过关高分练01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主旨解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追求民主、统一与和平的国家。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祖国一定会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02专题线索·逐一理清——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理清发展线索]线索1依法治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发展历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发展历程时期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3)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历程时期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历程时期[深化历史理解]1.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真题例证]1.(2019·江苏高考)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解析:根据材料中《大旗招展全球》,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世界国家的和平友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1949年10月3日”可知新中国刚成立,结合所学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以及“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A项正确;1954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中的“法制化”不符合题意。答案:A3.(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人士筹备新政协,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D两项不符合“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这一时间信息,排除。答案:A[聚焦命题热点]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解析:材料中提到“今天”“共同纲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由此可判断,周恩来作出这一解释,是在政协一届全会召开前夕,根据材料中“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四种经济成分”可以看出,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信息完全不符;C项曲解材料信息;1954年起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局面,故B、C、D三项排除。答案:A2.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A.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B.“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C.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解析: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故A项正确;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故C项错误;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D项错误。答案:A3.(2019·江苏名校调研一)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A.“另起炉灶”政策B.结盟政策C.睦邻友好方针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结合“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可知,邓小平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即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B、C三项内容皆是针对外国的方针,均排除。答案:D[理清发展线索]线索2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外交奠基(1949~1956年)发展历程时期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外交突破(20世纪70年代)发展历程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外交辉煌(1978年至今)发展历程时期[深化历史理解]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特点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目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外交方针比较项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地位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大外交方针比较项3.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4.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①美国孤立和敌视中国。原因是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