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以“认识区域”为课例薛美云/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朱雪梅/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鑫林/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问题缘起]“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不管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还是方法的建立、价值观的实现,都与地理思维能力有着共存共生的关系。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是地理思维能力具体应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地理比较法以其适用范围广、应用简便、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的优势,成为推动地理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地理比较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中,不过却存在着被随意滥用的倾向,存在着抓不住比较思维本质的问题。那么,哪些教学内容更适合使用比较法?比较法又有哪些类型?怎样使用比较法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成立了研究小组,以“认识区域”为课例,开展了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比较法”的含义。黑格尔曾说:“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辞海》对比较的解释是:“确定事物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概言之,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能够在“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设桥梁。由于事物的联系性与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总是不同程度地依赖比较而进行。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象、地理区域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从而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准确而鲜明的印象。同样,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讲解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依托地理现象、地理图表、区域特征等进行纵向或横向的联系,找出地理事象间的异同点,揭示蕴含在知识背后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此后,李鑫林老师对“认识区域”这一课进行设计,试图充分运用比较法组织课堂教学。对该课内容,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区域的含义”;江苏省2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下面是李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过程摘录。[教学现场1]一、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师:阅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你能解释什么是区域?区域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要划分区域?生1:(指图、借用课本和资料中的语言说明)甘肃省可以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这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划分的;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和区位特征。如这是湿润区,面积最小,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它和半湿润区的界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生2:(选择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师:(概括和提炼)理解区域的含义要把握六个“一定”,即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具有一定面积、一定形状、一定范围、一定界线、一定区位特征的空间统一体”。二、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师:划分区域的指标不同,区域类型就不同。同一地区,依据不同的指标划分,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区域。你能从不同的划分角度,说说家乡(江苏省扬州市)所在的区域吗?看谁说得多!(学生热情参与,七嘴八舌,老师及时启发引导)生1:按地形划分,扬州属于长江三角洲。生2:按气候划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3:按水系划分,属于长江流域。生4:按语言划分,属于北方方言区。……师: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单一指标,也有综合指标;有的以自然要素为划分指标,有的以人文要素为划分指标。你能很快判断出下列区域类型是按哪种指标划分的吗?区域划分指标热量带文化区我国三大自然区我国三大经济区举例单一指标行政区、气候区综合指标自然要素3人文要素(学生积极参与,或阅读课本,或查看地图,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很快完成表格。教师投影学生作品、师生共同点评。)三、区域的基本特征师:阅读课本(鲁教版必修3,下同)中的“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知识联系图,说一说什么是区域的整体性?生:(指投影图回答)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由于气温低,动植物种类稀少,且以耐寒动植物为主;农业生产也以高寒农牧业为主,农业区以及人口和城市集中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区域的整体性就是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师:大家能借鉴“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联系图,尝试绘制“长江三角洲的整体性”联系图?并请说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交流和评议。)师: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但两者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差异性是区域联系的基础,区域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说明区域具有开放性特征。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模仿课本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联系图”回答。生: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向青藏高寒区的有资金、信息、产品等,青藏高寒区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是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师:(纠正)课本图示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联系的一般规律,实际上青藏高寒区目前并不是劳动力、自然资源的重要输出区,因此青藏高原流向长江三角洲主要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师:(总结)区域本身是一个整体,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区域联系是区域开放的表现。[互动研讨]话题1: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课例研究小组观课后研讨,认为:本课的目标要求弹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区域含义”非常抽象。李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习要求,利用相关图形,联系家乡实际,采用读图、绘图、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积极。但从课堂提问、学生活动和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举例往往只能借用课本例子,不能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回答提问也大多借用课本原话,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巩固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也较多。4这意味着学生对区域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对区域类型的判断不准确,对区域特征的认识比较肤浅,未能牢固掌握区域概念的本质内涵。因此,大家认为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话题2:学生对“区域含义”理解不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需要经历从表象→想象→思维的过程,即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象刺激不够、学生就没有想象力,不能形成多端、灵活、逆向、独特的发散思维,更谈不上逻辑概括和演绎推理。大家一致认为,李老师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区域案例数量少、类型不多,这是导致对区域含义的理解不深刻、不能将现象上升到本质的根本原因。要想使教学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改进教学设计,巧妙应用各种形式的比较法,利用更多的区域案例,增强表象的刺激力度,促使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话题3:如何运用比较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要使学生通过敏锐感知、联想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活动来锻炼地理思维能力,并积极表达自我主张。恰到好处的比较往往可以在相似处集思,在矛盾处启智。大家建议:①借助视频、图片、漫画等的比较,增强刺激性;②设计图表比较,增强直观性;③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身边实际作比,增强生活性;④开展讨论、辩论、模拟演示等比较活动,增强主体参与性。根据大家的研讨结果和提出的建议,李老师修改教学设计,充满信心地走上了另一个班的讲台。[教学现场2]投影:一组自然风光照片、农田景观照片、建筑景观照片,如图1。图15师:请同学们快速判断这些照片是在什么样的区域拍摄的,说说你的判断理由。看谁答得快!答得多!(学生热烈地抢答,具体回答略)师: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产生了各地环境特征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区域。谁能给“区域”下个定义,说明区域含义呢?一、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师:阅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想一想:甘肃省跨哪几个干湿区?划分干湿区的依据是什么?生1:甘肃省跨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四类干湿区。生2:干湿区是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等其他自然要素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师:结合我们曾经学过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划分区域?说一说区域有哪些共性?生1: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生2:区域都是有面积的,区域都是有形状的,区域都是有界线的,区域都是有共同特点的,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都是有区别的。生3:还有区域都是空间!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的回答说明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区域的概念,但是否能把它完整地表述出来?生: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师:(总结归纳)理解区域的含义要把握六个“一定”,即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具有一定面积、一定形状、一定范围、一定界线、一定区位特征的地理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区域的界线都是清清楚楚的,有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如相邻两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二、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师: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按每一种指标划分,都能形成一个区域类别体系。请大家分析比较、合作讨论,完成表格。首先判断表中区域类别的划分指标(在表格内相应空格中打“√”),然后填出长江三角洲和青藏高原若按照不同指标划分各自所属的区域名称。(学生热烈地讨论交流,认真地填写表格)师:投影、评价学生作业,形成下列参考答案:我国热量带的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单一指标√6综合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寒区西部经济地带高寒农牧业区长江三角洲亚热带东部季风区东部经济地带水稻种植业区三、区域的基本特征师:阅读课本内容,说一说区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师:怎么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呢?请阅读课本中“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联系图,同桌合作,首先谈一谈青藏高寒区这一区域整体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借鉴这种表示方式,绘制一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性“联系图。活动:学生讨论绘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如图2所示。投影:“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照片,如图3。师: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具有区域自身的整体性,同时两者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请比较两个地区的风光照片,思考两地的特征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填写比较表。活动: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学生作品,师生共同点评,最后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气候湿润河网密布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房屋屋脊坡度大、有走廊聚落沿河、交通线分布人口稠密图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性图3长江三角洲地区青藏高寒区7形成下表:青藏高寒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比较表区域特征比较地形地势气候类型自然植被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青藏高寒区高大的高原高山与高原气候高寒草甸、荒漠高寒农牧业、河谷农业稀少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缓的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田农业稠密、形成城市群师:区域差异使区域联系、优势互补成为必要,区域联系又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阅读课本中“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联系图”,想一想青藏高寒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从长江三角洲流向青藏高原的经济要素有资金、信息、技术和工业产品等,而青藏高原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有资源、特色农产品等。师:(总结提升)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其中区域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所以,区域之间只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跟进反思]再次进行研讨时,大家一致认为,李老师的课堂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比较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列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