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模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谈地理模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请你再修改一下摘要:地理模式图是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精华”图示,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所在。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有:画图、设问、归纳、变换、对照、再简化等,当然针对不同的具体的地理模式图,可以采用不同的难点教学突破策略。关键词:地理模式教学策略有效性突破一、地理模式图的含义:将地理事物和原理用框图、箭头、线条、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形叫地理模式图。它分两类模式图:过程模式图和分布模式图,前者如地球公转图、岩石成因图、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等;后者有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等。它能够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更简洁清晰,能表现地理的“精髓”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需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找到其核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模式图入手可以化繁为简,直接抓住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把握住事物的普遍性规律。总规律理解后再理解特殊性规律就容易了。二、地理模式图的最优教学策略1.师生画出模式图,便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变化过程。教师边讲边画,如三圈环流模式图;教师画完图再让学生画图,如教师画完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后,然后叫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最好能让学生熟练地画出各种地理模式图。2.多媒体展示模式图,使模式图更加形象化和动态化。播放动画、声音、图像、录像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世界各大洋的洋流流向,可通过卫星录像展现出实际的流动状态,这对学生掌握洋流模式、分布规律等有极大的强化作用,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易于把洋流当成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地理事物来看待。3.对模式图进行设问,培养学生多种地理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包括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4.对模式图进行归纳概括,掌握核心规律和原理。即从模式图中总结出结论。如从洋流模式图中总结出洋流分布规律和流向等,从气候模式图中总结出各类气候的分布规律。5.变换模式图,提高思维的灵活应变能力。如将三圈环流图变换成局部的沿一条纬线的剖面图或平面条状图,把世界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改成“纺锤形”或“长方形”,并对变换后的新的模式图重新进行设问,以便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6.将模式图与实际图对应,提高应用能力。如将洋流模式图分别与太平洋、南印度洋、大西洋的洋流实际流向和分布规律对应,看看两者是否一致。同理,根据自然带模式图,对照各大陆的实际自然带或气候带分布图,看看两图是否对应一致,并分析不一致的地方是何原因产生的。7.多个模式图对照和叠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如将中低纬度气压带和风带与中低纬度大洋环流进行类比和重叠,得出洋流成因与盛行风带的关系,把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洋流运动规律分别与海洋上副热带和副极地气压所形成的大气运动规律对比,得出两者具有一致性的2特点。再如将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分别与世界洋流、自然带(气候带)模式图联系在一起进行相互对比。通过洋流模式图的学习可掌握世界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和特点。若具体到某个大洋的某个区域,则可对应具体洋流的名称。若结合气压带风带图,可掌握世界大洋环流的形成。若结合气候知识则可掌握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结合生物知识则可掌握洋流对生物的影响及世界著名大渔场的分布和成因等。8.将各模式图高度简化成一幅模式图,提高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教师对模式图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尽量用一幅更为简化的模式图,将各模式图所表现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知识的迁移、延伸和触类旁通。如画成下面的简化模式图,通过此模式图引出部分或全部其他的知识。考查大气环流、水循环、洋流、地壳物质循环、气旋或反气旋、生物循环等多方面的知识。【例1】读下图回答:(1)假设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风向等分别为。(2)假设该图为三圈环流示意图,则图中各地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分别为。(3)假如该图为我国东部季风环流示意图,则亚欧大陆上的气压和我国东部的风向分别为(4)若该图为洋流模式图,则所在半球和纬度为,各洋流名称分别为。(2)将各类等值线图高度简化成下图,在提出各种假设的条件下,掌握各类等值线的判读技能。【例2】下图中各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读图回答:(1)若图中线为等压线,则两虚线分别为(2)若为等温线图,则该地为(南、北)半球;若为1月份,则两虚线为陆地的是。(3)若为等高线,则两虚线的地形分别为。三、地理模式图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一)公转模式图教学突破的关键:灵活变换图示,重在画图。1.变换图式。公转图中的地球的地轴向右倾斜的地球,是我们常见的图式。为了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空间思维,应将此图作如下变式(1)将图中地轴画成向左倾斜的地球公转图。以此训练学生的节气判读能力。如下图1和力2的对比。3(2)将太阳由公转图的中心移向偏左和偏右的位置。以此训练学生近远日点和节气位置的区别。见下图3和图4。2.重在画图。即在公转图中画出地轴、晨昏线、南北回归线等,这才能真正理解公转图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将能力落到实处。3.设计问题必须循序渐近,有梯度。上述问题可以设计为:(1)画出自转方向、公转方向,说明画法理由。(2)自转和公转周期。(3)画出赤道、太阳直射光线、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说出黄赤交角的位置。(4)判断节气和日期,说明判断理由。(5)说出近远日点、公转速度。(6)太阳直射的位置。(7)各位置和各时段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8)结合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南北回归线移动示意图,再回答上述各个问题。(二)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教学突破关键:假设各种条件,重在分析形成的过程。1.通过不断设定条件,逐步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首先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地表气流运动为单圈环流;然后假定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单圈环流的推理过程是:2.先画出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再由学生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43.变换图示说明其移动过程。可以画成两种图示:一种是气压带和风带沿纬线分布的剖面图,另一种是平面分布图。(三)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教学难点突破关键:联系实例说明各类岩石具体形成过程。1.联系实际地表岩石和形态,解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如下图,设计的问题可以是(1)岩浆来自于哪里?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是怎样形成的?(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3)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4)岩浆是怎样形成的?2.将上述图式简化成更简略的图式。如下图,回答各方框代表的物质名称或各箭头表示的含义。53.注意各类岩石成因上的区别。要求学生掌握“所有岩石能沉积,所有岩石能变质,所有岩石成岩浆,岩浆成为岩浆岩”的重要知识点。即各类岩石都能露出地表,接受外力作用成为沉积岩;各类岩石都能下沉地壳深处,接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各类岩石都能够接受重熔作用成为岩浆;但是,只有岩浆才可以经岩浆活动成为岩浆岩。最简单的过程是“岩浆一岩浆岩一沉积岩一变质岩一岩浆”。(四)水循环模式图教学突破关键:联系实际,归纳总结。1.联系实际,分类画图。可向学生分别展示实际三类循环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图来。(1)展示一组图片:长江流域示意图(立体图),东亚夏季风示意图,降水景观图。请根据所给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画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2)展示塔里木河流域资料。请根据所给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画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3)一次未登陆的台风(图片由幻灯片展示)。请根据所给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画一副水循环的示意图。然后将三类水循环合在一幅图内,构成我们常见的水循环模式图,如下图。2.据图归纳、总结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和陆地之间陆地和陆地上空间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略略略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参与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夏季风参与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一次未登陆的台风(降落在海洋上的雨水)(五)洋流模式图教学突破关键:做实验,与风带图对照。1.运用实验法探究洋流分布和流向模式。端一盆水,在水面上洒一层茶叶细小的碎末。沿一侧沿水平方向用力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流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流动方向。2.设计实验探究性问题。(1)沿着吹气方向的水流成因是什么?(2)水流到水盆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这与实际哪些因素相似?(3)水盆内未吹气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3.洋流模式图与风带图对照,探究洋流成因。两幅图画在一起,如下图。探究: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4.总结规律。据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判断寒暖流流向和分布规律,在图上判读洋流的地理意义(如渔场的分布位置等)。(六)气候分布模式图教学突破关键:与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对照。1.将气候分布模式图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对照。如下图,据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洋流分布图,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位置。再在其右侧出示大陆模式化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根据模式图的纬度位置,结合气压带风带位置及气候特性、海陆位置和洋流来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2.据气候分布模式图总结气候分布规律。(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种),其次是亚洲(有10种)。7(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②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③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②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9)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例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形成了地形雨,再加上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教学突破关键:与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成因、分布。1.分析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分析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位置、三种分异规律、形成原因。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多图比较。与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等对照,分析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如综合分析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带等的成因。3.运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来说明自然带的一般分布规律。(1)明确“理想大陆”以及其先决条件。它不是实际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但比实际分布更典型。“理想大陆”是参照各大陆的轮廓特征绘制的。它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没有海湾、半岛;二是大陆地表平坦,没有起伏很大的高原和盆地,也不受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制约,所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2)指导读图。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首先从全球看规律:①低中高纬度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基本上符合纬度地带性,反映了热量条件随纬度而变化的一般规律。②低高纬的纬度地带性最为明显。低纬地区处于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丰沛,水分条件沿经度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湿度大,水分条件的经向差异也很小。③中纬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