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会热点评论第一部分:2016年7-8月社会热点分析“女排逆袭”展现精神的魅力时事评论背景:这是“逆袭”,更是“进击”。中国女排的里约之旅,在北京时间21日上午以一枚金牌画上圆满句号。小组赛接连失利,跌跌撞撞才晋级;交叉赛越战越勇,一路拼搏终夺冠。正如美国媒体的评论:中国队证明重要的不是怎么开始比赛,而是怎么结束比赛。时事评论观点:“一个球哪怕你接不住,也要拼尽全力冲过去”,这是老女排留下的遗产;“打一分算一分”“一分一分咬下来”,这是新女排写下的精神。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奋斗,才弥足珍贵。曾振奋整个国家的中国女排,再次用一次跌宕起伏的夺冠,振奋了我们的精神。有人说,中国女排从来没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都靠艰难的拼搏完成。而在最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或许就是女排精神的实质。这恰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竞技体育本来就不仅是身体、技巧的比拼,也必然会包含“精神力”的较量——有赛场上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更有赛场外向着梦想默默的坚持。郎平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的确,“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一点一滴的艰辛付出凝铸出来的。有记者就观察到,女排队员在训练局很少能碰到其他运动队吃饭,因为来得最早、练得最久、结束最晚。无论赛场成败,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从上世纪80年代“五连冠”,到成绩滑坡陷入低潮,“两起两落”却始终目光坚毅看着前方。从起步到巅峰,从巅峰到低谷,从低谷到崛起,从崛起再到巅峰,张蓉芳、梁艳、冯坤、赵蕊蕊、惠若琪、朱婷……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坚持着,30多年来,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让人看到了不畏竞争、永不言败、执着坚持的精神魅力。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有机会、有舞台,但也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收获梦想;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维艰,中流击水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振奋意志。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无论我们怎样改变,那种理想主义不能丢,那种创造历史的精气神不能变。正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精神、弘扬这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宝贵的“精神力”,才能写下更灿烂的诗篇。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而得,没有一个冠军无需风雨洗礼,恰如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会“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但是,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未来再远、梦想再大,也终将抵达。为世界烙上更多“中国印”时事评论背景:关注奥运赛事的小伙伴们应该都注意到,当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以教科书般的矫健身姿跃出水面时,身上拔火罐留下的圆痕分外抢镜,被网友戏称为“烙上中国印”。本届奥运会上,已有多名外国运动员秀出了身上的火罐印,而拔罐热潮早已超越运动圈——许多女明星都是拔罐的“迷妹”,流行偶像贾斯汀·比伯多次在社交网站分享自己的拔罐照片,在国外年轻人中引领一波新风潮。时事评论观点:实际上,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已经走出国门,粉丝遍布世界,不见得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却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时髦、新鲜的体验,融入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许多来杭州的外国朋友也会去逛胡庆余堂等中医老店,感叹中医神奇。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也是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神奇法则——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曾努力改变和适应,现在却发现“越中国,越世界”,认同感无法勉强,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前的电影《刮痧》中,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冲突而陷入困境的故事。起因就是刮痧疗法引发误会,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鸿沟,也有着发展阶段不同背后的困窘尴尬。时移世易,今天的世界,尽管还会因不了解而引发误会,却不会再上演电影中的荒唐。中国“圆”图的走红,与中国方案的走红相暗合。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从带着时代温度的中国实践中总结中国方案,问道中国、求解时疑、走出困境,也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成为世界的选择。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包容、多元,哪怕“文明的冲突”依然存在,但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倾听、理解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金发碧眼的外国运动员带着拔罐印出现在奥运赛场,还有什么更能作为这种和谐相融的鲜活注脚呢?虽是中国印,却怀世界心。中国文化有着宽厚温润的精神内核,中国人有着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豁达胸襟,如果你爱上中国火罐疗法的熨帖及疗效,也一定会爱中国。《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赛场之外,一场新世界与旧观念、旧秩序的竞争也刚刚开始,唯有携手超越,才能共同点燃不息的活力之火。享受体育,迈向活力中国时事评论背景: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情引起世界瞩目。这些表情中,有胜利后的喜悦。淡定射落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张梦雪,在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夺冠、用实力“打脸”攻击者的孙杨,无不用自身的顽强拼搏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而在冠军光环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表情,也在诠释着体育精神。比如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萌翻”大众的表情迅速走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还有在射击赛场上打完最后一枪的34岁老将杜丽,虽无缘金牌,却用脸上的灿烂笑容感动亿万观众。时事评论观点:中国运动员,正在国际赛场上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多重内涵。的确,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也代表着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的体育精神。也要承认,冠军常是实力、心理和运气的完美结合。即便拿不到第一,但努力过了、拼搏过了,笑对结果,享受比赛,同样体现着值得尊重的体育精神。对于坐在电视荧屏前的无数观众而言,后一种体育精神或许更有切身感。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作为重点内容,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让更多群众享受体育运动、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事实上,留心就可以发现,近几年,健身正在成为身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办健身卡的多了,开始跑步的多了,甚至跑马拉松也不再稀奇。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即便是业余选手,也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全民健身的风尚中,很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对他们而言,泡吧、唱K已经不再流行,在朋友圈晒出健康的体型和肌肉才够“有型”。不久前,火遍网络的“搬砖小伟”,就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草根健身达人。他身材精壮,“拥有雕塑般的八块腹肌”,可以轻松完成抓杠、蹬杠、顺风旗、俄式挺身等高难度动作,水平堪比专业人士。和傅园慧一样,“搬砖小伟”最打动人的,是他在运动中传递出的快乐。杂乱的建筑工地,是他的健身天堂,脚手架就是单双杠,砖头和木头就是练肌肉的器械。搬砖小工的职业,杂乱的环境,丝毫影响不了他享受健身的快乐。快乐可以传染,小伟的工友和他们的孩子,受他影响,也开始加入健身行列。全民健身,营造出如火如荼的体育消费需求,让中国的体育产业迎来机遇期。据介绍,去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而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就将2025年全国体育产值目标锁定在5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仅仅90后、00后的体育市场就商机无限。他们既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是玩着足球、篮球长大的体育迷,比如北京国安就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球迷。未来,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涵盖赛事、明星、体育场馆、体育用品,以及体育彩票、培训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将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高度跨界的超级体育产业。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产业的未来,看似遥远,其实触手可及。只要你懂得运动的快乐,懂得体育带来的活力,懂得快乐会被传染,就一定会有信心:全民健身必然越来越热,中国体育产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有心,哪里都可以健身,因为汗水不会骗人”,健康中国,正在活力四射地向我们走来。他们的梦想,有人在乎时事评论背景:没有国旗、没有国歌,只有10个人;不代表任何国家,却代表全球2000多万难民。当奥运历史上首支难民代表团,走进巴西马拉卡纳体育场时,全场起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时事评论观点:“当你被迫离开家乡时,生活就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从纷飞的战火中逃离、为避战乱躲进森林8天、逃难时船在地中海里差点出事淹没……在抵达里约前,这10位运动员曾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被国际大家庭所抛弃。早在2014年,国际奥委会就有在里约奥运会上推出难民代表队的设想。经过投票,确定了难民有参加奥运的资格,并为项目设立了2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给予难民运动员应有的平等与尊重。联合国难民署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653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超过英国或意大利的人口数。这意味着,每113人中就有1人“无家可归”。“他们的梦想还有人在乎。”体育无国界,竞技不分种族、肤色,能以难民身份参与国际体育比赛,传递的不仅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更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永葆希望、期待重返家园的强大信念。不管最后能否赢得奖牌,他们的表现一定不会令人失望。刚果(金)选手波普勒·米森加说:“体育改变了我的生活,体育代表着希望,消弭我们心头的悲伤。”对于许多难民而言,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避难”。正因此,早在奥运会之前,运动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它的意义又不只在于“遗忘”。从运动中收获信心,唤醒对生活的热情,享受坚持梦想的快乐,正是他们保持身体与心灵活力的最有效办法。“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8年前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格鲁吉亚局势紧张,但两国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深情拥抱,主动将冲突化为友谊,令无数观众感动。“体育运动高于政治,运动员不应受政治和战争干扰”,这与其说是自我要求,不如说是向世界发出了止戈为武的呼吁。从难民运动员的加入,到156个国家的上万名国际志愿者远赴巴西,奥运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正日益成为拉近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心灵距离的重要纽带。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和平、团结为代表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无论是1992年波黑交战双方因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而暂时停火,还是1994年战况惨烈的巴尔干地区,因为挪威冬奥会停战一天,奥运会一直传承着古希腊以来的“神圣休战”原则。也没有什么大型体育赛事,比奥运会更能安放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即便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战争,但各国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多反思战争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给亿万人民的平静生活造成的不可逆影响,未尝不是一件幸事。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促进和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难民的身份不是一辈子的”,几位难民运动员一直反复强调这句话。让更多难民走出难民营,走进“一个新世界”,需要的显然不只是五环的庇护。如何更好地确保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利,最大程度消弭那些让我们产生隔阂、分崩离析的力量,或许是奥运精神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审视药师救产妇多点信任与包容时事评论背景:近日,一则“90后美女药师商场内急救产妇”的新闻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女药师危急时刻施以援手的举动得到无数点赞,但也夹杂着些许质疑:“药师没有接生资质”“如果没有救助成功,恐怕要担责任”,等等。时事评论观点:医生遇紧急情况伸出援手,是职业伦理所系,但也往往因其身份,人们对其施救的专业性乃至结果更挑剔,甚至可能招致“非法行医”的争议。这也让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出手相救时心有余悸,以至于有医生在救人前大喊,“我是路过救人的,请你们帮忙为我作证啊!”这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基本的社会共识,而法律是达成这种共识的基石。关于“救不救”的争议,首先要明确,医生在院外救人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属于非法行医?早有法律界人士澄清,医生在院外救人属于见义勇为,不受专业资质、注册职业范围的限制。救治中,只要不存在“违背常理的重大过失”,无需承担责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