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R&D活动的国际化战略分析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统计表明,某些特大型的跨国公司一年的产值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美国通用公司与波兰)。跨国公司在资本金、技术、管理、营销等诸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为R&D)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国际化态势越来越明显。一、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的开展活动①。R&D国际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高潮。美国与欧盟的一些大企业是领头羊,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进行产品和资本输出,80年代后也开始从全球范围内吸取知识资源来支持全球性的市场发展。概括来讲,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一)在海外建立独立的R&D机构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较好的实现公司雄厚的财力与当地优秀的科研人员的结合,可以相对严格的控制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内容,维持技术垄断优势,并形成对当地生产的直接支持。例如惠普公司于1990年在日本设立实验室,其动因就在于获取计算机、通讯和测量领域的领先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获取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源来达到目的。该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科学、半导体实验、照相摄像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日本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微软公司先后在中国成立微软研究开发中心、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技术支持中心等三大世界级开发、科研与服务机构,确立了微软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由于独资,这就给跨国公司在资本金的投入上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要吸引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来工作也需比当地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风险大也是这种独立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二)基于技术搜寻的跨国并购就技术战略而言,并购的目的是获得目标公司所附属的研发机构,但常常也伴随着对相应的生产性公司、销售性公司的购买,因为东道国政府与当地企业也有自己的打算。在目标企业选择上,那些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成为各跨国公司争相鲸吞的对象。1995年索尼公司购买美国CBS唱片公司和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及松下公司购买美国MCI公司,都是看重这些美国公司的软件技术,即文化知识性技术的开发能力,从而通过购买,获得了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研发资源。近年来国际并购风起云涌,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的交易总金额达到33100亿美元,逼近1990年至1995年6年的总和,而且并购的技术搜寻动机十分明显。并购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原有企业和所购买企业在专业领域上的技术和知识的互补,以及地理上海外生产与研发之间的搭配,同时也能够控制新机构的研发成果。不利之处在于一方面资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在于由原有机构与所购买企业在研发差别、文化背景、人事冲突等方面带来管理上的不便,在这方面跨国公司的应对策略是采取研发与管理的当地化战略。(三)与海外跨国公司或研发机构进行合作,结成R&D联盟,或进行技术互换,实现技术共享由某一跨国公司单独进行技术研发,不仅投入大,风险大,而且周期长,难以适应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与其盲目竞争,不如合作,这样研发成本得以节约,风险也随之降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和知识的互补与良性共享。技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流动得以实现优化配置。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到1994年,美欧日在信息技术产业内的联盟达到2800多家,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联盟近1300家,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联盟达到560多家。强强联合已经成为展开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计算机领域内,法国希尔公司、美国霍尼维尔公司与日本电器公司(NEC)的合作,目的就是同IBM在技术上决一雌雄。技术互换协议通常发生在拥有庞大技术开发投资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少数世界级别技术垄断公司之间,互换的不是业已成熟或过时的技术,而是最新技术成果,主要涉及电子、化学医药等部门。合作已经成为竞争的手段,而且是强有力的手段。由此带来的是企业对研发成果的控制力下降,研发的深度合作使严格的技术保密的困难加大。这是让CEO(首席执行官)们头疼的问题。三种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跨国公司在选择上有不同的着眼点。二、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一)跨国公司的海外R&D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主要经济区,数量多,增长快;海外R&D占全球R&D的开支比重大,增长快;由海外R&D分支机构所注册的专利数量日益增多;海外R&D研究范围涉及从基础理论到低端的技术应用及客户服务等技术的不同层次。1、海外R&D分支机构的全球分布格局从各经济体的规模、在全球的比重及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跨国公司的海外R&D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主要经济区。其中,西方七国(指美、日、德、英、法、意、加)是吸收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主要区位,这是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的。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等,在发展中的大国如巴西、阿根廷、印度、中国等,在发达的欧洲小国如瑞士、荷兰等也都有各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根据Pearce与Singh(1992)的调查,R&D机构区位选择主要限于10个国家,英、德、意、荷兰、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50%的设在母国之外,位于加拿大、英、意、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验室有超过50%的归国外所有。参见表1资料来源:Pearce与Singh(1992):GlobalizingResearchandDevelopment.St.MartinPress,NewYork及作者个人计算转引自冼国明等: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战略;世界经济2000.10Kuemmerle(1999)对医药和电子行业最大的32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它们共在海外建立156家R&D分支机构,平均每家拥有海外研发机构4.9个。如摩托罗拉在7个国家设立了12家研发机构,Briston--MyersSquibb公司在6个国家设立了12家研发机构。美国是对海外进行R&D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跨国公司R&D分支机构最多的国家。1992年,在美的外国R&D机构有250多家,1994年则达645家,到1999年已经有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715家研发机构,增幅之快,可窥见一斑。2、海外R&D支出状况大幅度地增加在R&D上的支出尤其是在海外R&D分支机构的支出是近年来一大特点。统计表明,1982--1994年,美国跨国公司母国R&D经费年均增长12%,海外R&D经费年均增长18%。美国子公司在海外市场R&D开支,增长率及在各国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署外国直接投资,美国华盛顿美国经济分析署管理出版社,1997年英文版。转引自逄芳:跨国公司技术R&D的国际化趋势,开放导报,1999.5同样,外国子公司在美国的R&D支出也大幅度增加。参见表3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署在美国的直接投资1994,美国华盛顿政府出版社1996年英文版转引自逄芳:跨国公司技术R&D的国际化趋势,开放导报,1999.53、海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数量日益增多人们通常用母公司以外R&D分支机构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情况来衡量技术全球化的指标。研究表明,1991--1995年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国注册专利数量的11%是在母公司以外的国家研发获得的(UNCTAD,1999)。单从数据上来看,似乎R&D国际化程度并不很高,但考虑到专利技术涉及商业秘密,这一比例已不算低,而且呈上升趋势。4、海外R&D分支机构进行研发的范围涉及技术知识的不同层次,这与当地的科研水平、技术发达程度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有关。例如IBM在日本设立IBM东京基础研究所,主要从事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科学理论、超大型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雇佣了日本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此外,还在日本设有两个产品开发研究所,专门进行与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技术有关的产品开发。与此类似,IBM还在全球其他区位设立研究机构,通过全球研发的网络作用,整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服务于公司全球战略需要。索尼公司在美国建立的最大的研发机构----索尼美国工程与加工技术中心SEMA)主要进行移动通信、半导体、画像技术等方面的开发。NEC在美国的研发重点则是进行基础研究,从70年代到80年代,NEC在美投资2500万美元,从事人类智能模型技术、信息结构、影像与声音信号分离等基础性研究。(二)R&D活动虽已呈现出国际化态势,但在全球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表现为极不均衡的国际化。一般而言,美日欧三极集中了全球绝大部分的R&D资源,1993年这三极的总R&D支出分别为550亿美元、430亿美元、500亿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大国也开始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备选区位。而落后国家和地区则已被抛向边缘,在国际技术分工格局中几乎毫无地位可言,面临者“开除球籍”的危险。在技术先进、科研人员精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研发的重点在基础领域、国际上最前沿的技术,跨国公司不惜在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一直保持技术领跑者的地位;而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大国,研发重点是技术等级和含量较低针对当地市场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及与销售相关的配套服务。已形成的不利于后发展国家的国际技术分工格局在此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心—外围”理论在科技领域得到进一步印证。(三)学习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传统的经济理论强调竞争,事实上竞争机制的存在和有效运行确实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简单地强调竞争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中的下下策,学习和合作已经成为获取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跨国公司R&D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学习与合作的范围已经从国内拓展到国外,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大学、与政府实验室之间进行研发上的合作对其保持在技术领域的优势愈发重要。信息共享、知识互动成为激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三、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的动因(一)市场因素跨国公司R&D活动国际化,首先是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生产、销售领域,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显得更重要。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逐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提供市场分额,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由于各国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技术的跨国转移和应用往往表现出某些不适应性,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国公司就将部分R&D活动移至东道国进行,以熟悉和了解当地具体市场,开发出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出了开发新产品,R&D分支机构还担负着另一项任务,即为东道国子公司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对产品作出符合本地工艺条件及人文环境的技术改进。这种研发活动可以很好的将母公司的技术以当地化的需求形式转移过去,成为有当地竞争力的技术,同时有效的强化了公司在该地区市场的竞争力。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研发的最初起因。(二)竞争压力这是导致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又一重要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品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垄断的保持时间越来越短。新产品一旦开发,倘不迅速实现商品化,则可能会使技术领先优势迅速丧失。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传统的对外扩张模式(出口--直接投资--技术授权)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过长的出口期使模仿者捷足先登,抢先控制当地市场。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业已构建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一旦研制了新产品与技术就几乎同时在主要市场上加以应用,这就容易避免技术模仿带来的垄断利润的消失。这要求R&D活动一开始就具有全球化特征,适应世界各个主要市场的不同需求。此外,在高新科技领域,R&D活动成本大,风险大,即使对一些在资金和技术上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单独进行研发也往往力不从心。走R&D联盟、技术互换之路,不失为一条捷径。(三)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