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攀比第一部分:比较行为分析姓名:刘瑶学号: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宜宾学院组织行为学论文11140101111级1班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大学生攀比行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级1班刘瑶学号:111401011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攀比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目前已经愈加突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攀比现象,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积极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代大学生攀比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简单回顾了国内外攀比现象的研究现状;其次,在明确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攀比”进行概念澄清,弄清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且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攀比现象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归因分析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原因大学生攀比个人家庭一、引言1、研究背景面子文化在中国已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面子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直到今日,中国的面子文化已经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攀比文化。因为现在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在校园里的攀比行为也越来越随处可见,甚至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这些现象也被教育部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2004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开始执行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且首次将“生活不攀比”单独列出,这些足以证明攀比行为已经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才会导致守则的更改。其实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是禁止学生之间的攀比行为的产生,例如日本不准中学生烫染头发,新加坡不准中学生穿名牌服装。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掌握着国家将来的关键,尤其是在如今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加的重要,对大学生攀比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引导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研究意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攀比是为了大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以后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埋下伏笔;不良的攀比会导致消费观念的错乱,因此此项分析研究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除此之外,攀比心理负担也是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建设也是重要意义之一。二、“攀比”的概念“攀比”这个词语在中国研究的比较晚,最早的也是近几十年里发生的,而美国对攀比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了。因此,我们现在对攀比的概念界定主【1】要是依赖于美国的研究结果。首先,Leon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跟那些更社会化的人比较;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作逆向比较。Festinger认为攀比就是“社会比较”,他认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动,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并且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发生差距时就会向上攀登以来缩减差距。其次,JamesStembleDuesenberry【2】认为攀比就是“示范效应”,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地位群体所“示范”的行为标准和消费标准。在中国对攀比的定义实在太少,但是也还是有几个比较正规的定义,任校凡【3】认为攀比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中国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而来的。这篇文章将主要根据任校凡的观点来对大学生攀比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引导。攀比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只有弊的一方面,其实还是有利的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来确定攀比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是属于正性攀比,它会人们产生正当竞争的行为和理性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是属于负性攀比,它会让人们产生情绪不稳、心理障碍、注意力差和极端思想的现象。三、攀比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属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所以,本篇文章将会针对个人和家庭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1、个人原因在影响攀比行为的产生上,个人原因是有很多种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的取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因此,个人心理会影响到自我教育的水平和价值观的选择。当学生的个人心理是属于积极向上的,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激励的因素,促进人们的大脑选择正确的攀比方向。而当学生们的心理呈现出比较低落的情绪时,就会让大脑产生极端的思想,想要取得成功,不管是什么办法都要使用即使成功的手段是不正确的。其实影响学生的个人心理也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学生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是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崇高的思想品德会让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不会想到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会让他们的大脑对事情的对与错作出正确的选择。其次,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素质,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层次,并且父母每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再加上学生天生的学习能力,会导致学生学习父母,这样父母的素质的高低就会有重大的区别。因为学生们除了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以外就属学校的时间长了,俗话说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思想,也就是说学校里也会存在社会中的各种观念会对学生选择哪种观念作为自己的观念产生影响。自我教育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自我教育,孟轲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我教育的能力决定着人们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程度,这一点对于学生们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找一个比自己优秀的人为目标,每天反省自己与他人比较起来有什么不足并且为之努力。所以,攀比方面自我教育很好的同学应该是选择了一位懂得节约生活的目标作为自我反省的方向,强烈控制自己的不正当攀比行为的产生。自我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对自己错误的行为的认识程度与改正行为。只有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认识深刻的人们才会立刻更正自己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不能认识的人们会一直以错误的状态走下去,所以即使自己有了负性的攀比行为也不会认识到它的弊,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错误的行为,并且愈演愈烈。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而价值观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所以,价值观的取向正确与否关系着攀比行为的正负属性。价值观的取向也是攀比行为的取向,只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它的攀比行为才会走向正性攀比,通过正当的攀比行为来缩小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选择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导致极端思想的出现,这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健康道德的建设。其实影响个人原因的个人心理、自我教育和价值观取向也是相互影响着的。而且这三点是相互交织的,缺一不可。2、家庭原因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家庭绝对是大家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位师父,而且家庭的影响是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了,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攀比行为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在这里的家庭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家庭经济是基础,家人的思想灌输是支柱。这两方面相互交织的对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产生影响。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的景象,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更快,以致我国的人均家庭收入也翻倍的增加,这为攀比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够再受委屈,竭尽全力的满足孩子们的各种无礼的要求,越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给与的经济支持也就越充足。这就会让大学生们在消费上面无限的攀比,而并不考虑自己所消费的东西是否需要,而且这也会导致大学生们的思想更加的腐败。篇二:和攀比说再见《和攀比说再见》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会扭曲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孩子初步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性。【能力目标】学会体谅父母、学会说服自己不攀比,做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性。【教学难点】学会体谅父母、学会说服自己不攀比,做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教法学法】通过调查访谈、观看视频、故事引导、新闻播报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攀比心理的危害。【教学流程】一、观看视频揭示“攀比”1、观看视频《过生日》一名小学生闹着妈妈要过生日,蛋糕要比上次陈丽的更大,还要求去肯德基过,妈妈感到很无奈。2、学生谈想法看完这段视频,相信给同学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提问:“这个同学的做法对吗?”,学生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揭示课题---《和攀比说再见》。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对“攀比”的认识。为进入下个环节---“寻找攀比”做好铺垫。二、故事引导了解“攀比”给学生讲《小刺猬烫发》的故事讨论:1、小刺猬为什么会去烫发?小刺猬为什么粘不到果子?小刺猬为什么见了大灰狼吓得滚回了家?学生谈想法:因为小刺猬和狮子攀比,所以去烫发。小刺猬原先有尖尖的刺,既能粘果子,也能保护自己不被别的动物吃掉,后来刺被烫得卷卷的,所以不但粘不到果子,而且连性命都差点丢了。讨论: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谈想法:我觉得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不能为了满足虚荣心就和别的动物去攀比,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师总结:是呀,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和本领,不能盲目地和别人攀比,要相信: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三、调查访谈寻找“攀比”1、利用表格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攀比大搜索”的活动,调查身边的攀比现象。2、出示学生已完成的表格。预设得出:(1)在穿着方面学生会攀比是否是在专卖店购买的名牌。(2)在学习用品方面会攀比价格、性能,认为贵的就是好的。(3)攀比父母开的车、住得房。设计意图:表格的出示,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想、去查、去说,让全班同学参与,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找到身边种种的攀比现象,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基础。四、新闻播报认清“攀比”1、湖南郴州17岁高中生小王为了一台时髦的“苹果”手机,在网上黑中介的安排下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卖肾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检查结果为肾功能不全,经鉴定,其伤情构成重伤、三级伤残。2、达州市某高校大三学生余晓舟看到周围不少同学吃的是小灶,穿的是名牌,玩手机、进网吧、上歌厅,而自己家庭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渐渐地,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盲目攀比、自曝自弃,不惜伤害同学,导致走上抢劫犯罪的道路。“苹果”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吗?连吃饭都成问题还要追求名牌吗?当然不是,正是孩子的欲望无限膨胀才导致了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说到底,更多的是爱攀比、爱面子、虚荣心在作祟。设计意图:通过害人害己的两则新闻,让学生深刻的认识攀比的危害,更深层次地认清攀比,也落实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四、明辨方向消除“攀比”1、游戏寻宝攀比危害大,如何消除“攀比”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你真棒”,寻找同学的优点。设计意图:我们可以预料到孩子们说的优点肯定不是名牌服装、有很多的零花钱、有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