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孙新民第一条:三位抗日老兵的信仰三位抗战老兵的信仰我的家乡在陕西省长武县,这里位于古丝绸之路陕西站的终点,是泾河入陕第一站,是唐朝第一战浅水原大战的爆发地,这里还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当年活动的地方,习仲勋旧址就位于这里,这个偏僻的地方如今被人慢慢地了解着,品味着。在这里有著名的“三宝“,即为红色故事、风味小吃、苹果。这里是个很不寻常的地方。从小我是听着奶奶讲的故事长大的,细数起来这三个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奶奶最喜欢爷爷,可是与舅爷想比他的话匣子里总少不了舅爷的故事,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舅爷在1934年的时候当过兵。舅爷当兵的事情有点喜剧性,可确实也是在情理之中。我的家乡在西北地区,天气干旱,收成本来就不好,加上连年的战乱,土匪的活动,当地的地主还搜刮着,生活苦不堪言。国共两党为了争地盘。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爆发战事自然在所难免。奶奶从小不识字,对什么古文典籍自然是一眼一抹黑了。可是对于舅爷被抓的场景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她还没有嫁给爷爷,舅爷已经成家了。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来了,现在住的窑洞外面放了一枪,喊道:“有人吗?”见屋子里没动静,便冲了进来,看到舅爷的身体长得结实,便抓去了。舅爷从小胆子不大,跟着部队训练些日子,便到前线作战去了。刚开始几次,想着立功了,就可以回家了。可是眼看着战争打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就偷偷地跑回来了,后来路上遇到了抓逃兵的人。没有办法便在甘肃一个叫宁县的地方呆了下来,给人当了长工,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了家,当了一辈子农民,这件事情算是他的最值得夸耀的了。第二件:我们村子出了一个连长,这个连长非常的智慧。小时候是个放羊娃,遇到大旱之年,家里孩子多,没办法参加了队伍。在张学良部下干事,由于人非常勤快,喜欢动脑子,深得张学良的赏识。后来在河南的一次战役中,牺牲了。他的名字叫冯民安,这个人被记载在鲁教版的语文课本中,著名的抗战故事《血战永济》说的就是他的事情,现在我们村子里还有他的一块碑呢,上面红红的大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第三个:当事人口述“我生长在农村,生于斯,长于斯,可是没想到葬于斯却成了我一生当中的遗憾。”这句话出自一位老兵之口,这位老兵不是别人,他是我们村有名的抗战老兵朱喜仓。一位真正的抗战老兵坐在轮椅上,给我讲他参加战斗的亲身经历这确实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2013年春节,老家托我父亲到西安代家人看望一下他。为什么老家的人不亲自去看望他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记得那是大年初二,父亲带着我去看望他。他住在距离第四军医大学不远处的一个家属院里,地方非常狭小,我们和他的子女联系,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他本人。只见他身体瘦弱,个子不高,耳朵也不好使了,眼睛倒是还可以。他一眼就认出了我的父亲,说我父亲是谁的儿子,还能清楚地说出是第几个儿子。从他的描述中可以觉察到他对过去的那些事情记得非常清楚。他见父亲还带着一个孩子,便说道:“这是你儿子吧,都长这么大了。”父亲点头说是。他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他让儿女招呼着父亲和我,格外热情。在他和我父亲说话的时候,我看到了墙上挂着一张陈旧的老照片,是他们朱家一大家子,当时还很小,我分不清楚那个是他,就问道:“爷爷,那个是你?”“最左边的是我,我家里排行老三。其他两个是我的两个哥哥。”说完不久,我能听出他的声音有点变化,我接着又问:“爷爷,你想回家吗?过几天和我们一块回去吧。”他说道:“我也想回去,可是我的身体不允许呀。”父亲问道:“怎么了,我看你很精神呀。”他的女儿回答说道:“家里人可能没跟你说他的事情吧。1940年他参加的是八路军,在甘肃一带打游击战,不料被日军的一颗炮弹炸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没及时处理伤口,后来伤口感染了,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时部队让他退伍养伤,他死活不答应。因为他想着其他的弟兄还在战场上拼杀,同他一同去的几个乡党都没有回去。后来还是班长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才让他退伍回来了,安排养伤的地方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因为这里距离医院近,可以随时医治。你们刚才要是留意,你会发现这个院子里的人基本上身上都带着一点伤,这个地方政府原本打算要拆的,但是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也就再也没有提拆迁了,现在每月还多少发一点钱呢,生活上不缺啥,只是老人真的想回去,可是几番跟家里人联系都是不同意”。坐在椅子上的爷爷接着刚才女儿的话说道:“我知道家里人考虑到我行动不方便,况且年龄这么大了,一旦离开这个地方,可能就真的见阎王了。你们看我的腿。”他揭开他的裤腿之后,我大吃一惊,一条腿全部截掉了。”下午时刻,我们也没多停留。在离开的时候他给我留了一句话,让我记住,就是开头的那一句。后来我把他写了下来,邮寄到老家去。家里人后来还是到城里看了一眼。时间过得真快,眼看两年过去了。就在2014年6月份的时候他去世了。真是后悔当初没了解多一些,为了弥补遗憾,我用我的爱好写了一部短篇小说《兵》。就是他的故事为蓝本的,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他。时光荏苒,他们的音容笑貌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他的事迹会传给我,我会继续讲这段故事给更多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成长着,他们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责任,他们在家乡遭苦难的时候,舍弃了家人,远赴战场。他们也曾经害怕过,可是他们心中不变的信仰让他们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信仰铸就了钢铁长城,历史会记得他,我们也会铭记他的故事。电话:18329975246班级:2012级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202班篇二:抗战老兵陈允瑞,93岁,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头顶上扔过炸弹人物简介陈允瑞,93岁,贵州人。毕业于国民党某空军学校轰炸飞行科,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过炸弹。民国34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1945年9月,他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遭遇发动机故障,被严重烧伤,在美国治疗了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生平经历今年93岁的陈允瑞住在贵阳市瑞金南路深巷里一座老旧民宅的二层。这栋旧楼的采光不好,于是陈允瑞给家里的客厅装了两个灯,一个节能灯、一个日光灯;平时,他和老伴只开节能灯,只有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们才打开日光灯。七·七事变后,当时读高中的陈允瑞在贵阳报考民国空军士官学校第拾二期,步入从军报国之途。那时考核非常严格,入学时合格的学生有350余名,经过入伍训练、初级飞行训练后,只剩下130名,到毕业时只有105名,其中轰炸飞行科46名、驱逐飞行科59名。飞行50个小时完成初级合格,再经过中级、高级飞行合格后准予毕业。陈允瑞毕业于轰炸飞行科,曾驾驶飞机在日本人的头顶上扔过炸弹。服役到民国34年,陈允瑞去美国受训,按照当时的飞行时间记录,他飞过1000多个小时。当时和他同去的同学共有23人,在美国他们接受了B-25轰炸机的驾驶培训(1942年,美国就是使用16架B-25轰炸机在日本东京投下几十枚炸弹)。1945年9月,在一次夜航训练时,陈允瑞驾驶的飞机左侧发动机出现故障,迫降时起落架过低,发动机起火,机上的副驾驶员受伤死亡;陈允瑞则严重烧伤,在美国治疗了39个月。他的脸、手、耳朵、鼻子都做过整形,手留下了终身残疾。回国后不久,祖国解放。陈允瑞到哈尔滨航校任教官,上世纪50年代回到贵阳,在学校里任代课老师、之后又下过工厂。文化大革命时,因为身份问题,他受到不小的打击,文革后,他到贵阳师范学校当老师,由于记录在册的工作时间短,他的退休工资很低,现在只有每月1440元,他的老伴则没有收入。退休后,他有时会在家里给邻里孩子们教英语,赚点钱补贴家用;现在,他家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漂亮的英文板书。但最近几年由于听力衰退,他已经不能再给孩子们上课了。何克孝,103岁,黑石关一战全歼日军数百人人物简介何克孝今年已103岁高龄。12岁那年,家里把他送到贵阳读初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教导队一期学习班,从此开了军旅生涯。1936年,他曾在一次缴匪战斗中惊险逃生。生平经历与成年后的风雨坎坷相比,何克孝觉得,他的童年算是幸福的。出生在毕节县(今毕节市)岔河镇农家的何克孝作为家中长子,深得父母喜爱。虽然与当时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他长到八九岁都没有穿过鞋子,但饭还是能够吃饱。12岁那年,家里把何克孝送到贵阳读初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贵州省保安处军事教导队一期学习班,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1936年,何克孝在习水负责城防工作。一次缴匪战斗中,由于力量悬殊,队伍里只剩下何克孝及一个通讯员、一个号兵。他们蹲在土坑里,没有子弹,眼看着对方越来越近。“对方看到了我的军装,可能知道我算是个‘官’,要抓活的,否则几十个人开枪,我们早被打成马蜂窝了。”何克孝说,当时他想,完了,这回被抓住了。这时号兵突然说,不能等死啊,还是逃吧!他和通讯员提着何克孝,出了土坑,勉强跑了一小段距离。这时,土匪也到了土坑旁,可是很奇怪,他们既不开枪,也不追击。就这样,何克孝三人奇迹般地逃生了,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那些人为何不开枪。1938年,何克孝调到广西柳州,守卫军械库。那年六七月份,日本飞机来回九次轰炸,之后又投掷燃烧弹。“那时,我正端着碗准备吃饭,见飞机轰炸,我立即组织部下进行抵抗,并疏散老百姓。”老人说,阵地被夷为平地,他活了下来。1944年,何克孝跟随部队进驻贵州独山。在这里,发生了让老人终生难忘的一场战斗。他所在的部队与美军配合,在独山黑石关阻击日军,经过一夜奋战,全歼数百名日军。68年过去了,想起浴血奋战的那一夜,何克孝仍然激动。他说,有时,他还会想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战友,尽管他们的样子已经有些模糊了。新中国成立后,何克孝因为参加国民党的身份问题,在羊艾、金华、王武农场和监狱服刑了15年。出狱后,他在王武瓷厂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他居住在松花江路18号的一座民宅中。偶而,他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到贵阳市区的各个公园转转。天气好时,他也会爬爬山。何克孝经常上街买菜,很多菜贩认识他,都管他叫“何老伯”,周围人觉得,他不像103岁的人。人生百年,虽然几经浮沉,但风雨坎坷安然度过,现在儿女生活好,也孝顺,何克孝感到很知足。他说,“我这辈子,够意思了。”丁丁西武,90岁,参加缅甸反击战,给日军毁灭性打击人物简介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五组,今年90岁。他是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1军22师66团炮兵连瞄准手,1943年参加过第二次反攻缅甸的战役。生平经历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在东南亚疯狂扩张,缅甸成为同盟国与日本力争的战略要地,日军在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妄图切断当时国际对华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应英国政府要求,1942年2月,为了保卫中国唯一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赶赴缅甸作战。当时年仅17岁的丁西武,在地主家放牛时被保长带人抓去当兵。1942年初,他被培养成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1军22师66团炮兵连瞄准手,从昆明巫家坝机场坐飞机到了印度丁江。在兰姆迦整训了近一年后,他编入新一军(后为新六军)22师66团炮兵连,他记得自己的师长叫廖耀湘(后为新六军军长),团长叫陈荣华。22师是远征军中装备最精良、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1943年10月,第二次反攻缅甸战役打响,22师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密切配合,两进野人山,占领了胡康河谷,攻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随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部队18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歼灭日军2万多人。在缅甸的16个月里,丁西武三次负伤,至今,他的头部、脸部和腹部都有明显的疤痕。抗战胜利后,丁西武被调往江南守长江防线,解放军胜利渡江后,他投诚参加解放军,后来又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复原回乡后,老人的所有参战证件在一场雨中被淋湿,他的母亲将证件拿到火上烘烤,结果不小心将证件掉进火堆,全部被烧毁。现在,丁西武居住在水城县发耳乡新联村5组,他今年90岁。由于没有复退军人证明,他一直未能享受到相关抚恤,只能靠当地政府给的农村低保生活。如今老人的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们把自己捐赠的钱款委托当地干部,每月给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送去。他们要求的,只是一个承认而已七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