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01中考导航02知识网络03考点突破04历史图片目录导航05五年广东中考06课堂巩固中考导航考纲要求近3年广东省题统计2016年2017年2018年1.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选择题)2.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3分(选择题)4分(综合题)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1分(综合题)【命题趋势】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注意结合新材料,回到历史现场,理解不同派别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知识网络考点突破课标考纲考点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反思。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3.阵地:《》和北京大学。旗帜:“”和“”两面大旗。4.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新青年民主科学陈独秀胡适5.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掀起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创作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4)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6.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7.意义:(1)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史料链接】材料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问题: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分析:由材料“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们的思想解放,启发青年们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内容、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意义等。要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去备考,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课标考纲考点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1.背景:(1)国内:北洋军阀独裁统治,镇压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2.导火线: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3.领导力量: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巴黎和会4.口号:“外争主权,”“取消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5.经过:时间中心主力斗争方式5月4日罢课6月5日罢工、罢课、罢市内除国贼北京学生上海工人6.结果:初步胜利。①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7.性质:是一次彻底地的爱国运动。8.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阶级基础;是中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意义。北洋曹汝霖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9.五四精神: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忧国忧民、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史料链接】材料正在这时,一个重要的事实发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学生“沿街跪求”上海商人罢市之际,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罢工工人约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斗争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的范围,成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问题: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分析:由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包括,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双重性质,推动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各革命阶级的团结;青年学生成了运动的先锋,并把自己的活动与工农大众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具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者在客观上对运动起了号召和领导作用;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以此作答即可。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人物、导火线、口号、性质、意义及五四精神,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相信是考试的热点。课标考纲考点3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1.成立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力量相结合。③组织基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2.标志: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3)代表:、、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4)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③党在当前的任务——组织,开展工人运动。④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书记。毛泽东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工人阶级陈独秀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史料链接】材料革命家董必武在1961年写了一首感怀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指王尽美)与恩铭(邓恩铭)不老松。”问题:材料中董老咏怀的是哪一次会议的召开?该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分析:由材料中的“四十年前”“王尽美”“恩铭”“南湖泛舟”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考点分析:本考点内容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中共一大,一直以来是考试的热点所在。经常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识图题有增加的趋势。对于中共一大,侧重于考查会议的背景、地点、内容、意义,考查题型灵活多样。历史图片1.图3是运动时创办的报刊,它后来改名为《》。2.图4事件发生标志着。3.原定在上海召开后来地点改至图5的会议是。新文化新青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五年广东中考1.(2014广东)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五年广东中考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答案:D2.(2016广东)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提倡实业救国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提倡民主、科学D3.(2018广东)如下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九一八事变D.西安事变B课堂巩固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A.辛亥革命完全失败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B2.1926年胡适在英国进行了三次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英方所称的“中国文艺复兴”是指()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戊戌变法B3.(2018烟台)“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C4.(2018扬州)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A.平等、自由B.自由、民主C.民主、科学D.科学、平等C5.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B6.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是()A.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B.清朝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D.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D7.(2018重庆)“5日,学生请校方出面救人……19日,北京所有大专学校的学生拒绝上课……18、20、21日,日本驻华公使向北京政府提出三次抗议,要求镇压学生的反日活动……26日,上海2万多学生罢课。”上述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应是()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北伐战争D.西安事变A8.“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出自()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C.义和团运动D.百日维新B9.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A.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C.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B10.蔡元培在五四运动结束后辞去了北大校长职位。他表示,他从来无意鼓励学生闹学潮,但是学生们示威游行是出于爱国热情,实在无可厚非,至于北京大学,他认为今后不容易维持纪律,因为学生们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滋味,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由此可知()A.蔡元培在政治上走向保守B.蔡元培对学生运动既同情又忧虑C.五四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D.学生运动正在走向权力斗争B11.(2018河南)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A.建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C.创办黄埔军校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B12.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A.维新思想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C13.“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现出一线红——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红色中国》中的诗句。这里的“新潮”是指()A.基督教教义的传播B.人文主义的广泛宣传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实事求是思想的出现C14.与下列表格中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活动是()地域来源上海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北京人物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陈公博张国焘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中共一大召开D15.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