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学科综合题中考物理(广东专用)1.(2018河北,14,2分)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合理的是 () A.甲: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B.乙: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纸屑与梳子带同种电荷C.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丁: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好题精练答案D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是否含有碳元素,A不合理;摩擦后的塑料梳子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不能说明纸屑和梳子带同种电荷,B不合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C不合理;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D合理。2.(2018云南昆明,9,2分)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某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该气体是指 ()A.COB.H2C.CH4D.O2答案C题述气体主要指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3.(2017河北,10,2分)下列科学家与他的贡献对应不正确的是()A.侯德榜——联合制碱法B.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C.阿基米德——杠杆原理:F1l1=F2l2D.欧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Q=I2Rt答案D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门捷列夫绘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是最早提出杠杆原理的学者,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为Q=I2Rt,故D不正确。4.(2016山西,10,2分,★)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下图是四位同学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答案D打开活塞K,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迅速产生大量气泡,但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质量不变,所以A项错误;装置②中左侧导管位于液面上方,因此不会观察到气泡冒出,C项错误;打开活塞K,①中产生的气体会使②中的液面下降,②中的液体进入③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B项错误,D项正确。5.(2016天津,10,2分)下列说法中 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B.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C.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D.合金被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合金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具有更多优良性能不正确答案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A项正确;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B项错误;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C项正确;合金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合金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D项正确。6.(2016天津,11,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B.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此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了C.一氧化碳有毒,燃着的煤炉会产生一氧化碳,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人中毒D.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答案D微量元素摄入量过高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应合理摄入,A项错误;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汽水会自动喷出来,B项错误;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项错误;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进入空气(或氧气)的量,使燃气燃烧更充分,D项正确。7.(2016重庆B,13,2分)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颜色变化的是 ()A.木炭粉与氧化铜共热B.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答案BA项,木炭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使黑色粉末逐渐变红;B项,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不会出现颜色变化;C项,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所以活性炭加入红墨水中,会观察到颜色逐渐变浅;D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B。8.(2015河北,14,2分)对下图所示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甲: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B.乙:M管中水面上升说明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C.丙: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40mLD.丁:反应后天平指针偏右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答案A图甲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A正确;图乙M管中水面上升说明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B错误;图丙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液体的体积应小于40mL,C错误;图丁中反应后天平指针偏右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D错误。9.(2014河北,14,2分)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B.乙: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铜比银活泼C.丙: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一根远离,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D.丁: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答案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能说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A错误;铜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B正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有同种电荷,接近时相互排斥,一方远离,C正确;定滑轮的特性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D正确。10.(2017河北,27,3分)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白炽灯泡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钨制作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左右。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在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氩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1)由于钨的较高,所以用钨制作灯丝。(2)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氩等,主要是为了。(3)白炽灯泡逐渐退出市场,是由于。答案(1)熔点(2)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3)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解析(1)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2)在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内维持一定的压强,从而避免灯丝在高温时升华。(3)白炽灯泡被LED灯和节能灯取代,主要原因是白炽灯泡在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浪费电能。11.(2017黑龙江哈尔滨,28,6分)2017年5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乳业大会”在“一带一路”上的名城哈尔滨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共担社会责任,同创健康中国”。(1)下图是哈尔滨周边新建的标准化奶牛场,可提供优质奶源,牛奶可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 (2)若牛奶的包装袋是一种塑料制品,它应该具有性(填“热塑”或“热固”)。(3)奶牛的饲料主要来自农作物,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氮肥,氮肥有促进植物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氮肥,工业上用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一种常见液态物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我国著名化工专家先生为氮肥和纯碱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答案(6分)(1)细胞(0.5分)受损组织(0.5分)(2)热塑(1分)(3)茎、叶生长(1分)CO2+2NH3 CO(NH2)2+H2O(2分)(4)侯德榜(1分)解析(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2)若牛奶的包装袋是一种塑料制品,它应具有热塑性,可以反复加工,多次使用。(3)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一种常见液态物质,液态物质应为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 CO(NH2)2+H2O。(4)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为氮肥和纯碱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2.(2016重庆B,20,4分)某品牌手机在经历了Ⅰ代的塑料手机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后,又迎来了第Ⅲ代硬度极大的纳米陶瓷外壳。(1)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填序号)产品。A.Ⅰ代B.Ⅱ代C.Ⅲ代(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等使其不易生锈。(3)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CO2),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答案(1)A(2)水(3)AB解析(1)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纳米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A。(2)不锈钢中的铬含量超过12%时,能在不锈钢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能隔绝空气中的氧气、水等使其不易生锈。(3)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则它是一种超硬物质,A项正确;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则构成该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原子而不是分子,B项正确,D项错误;金刚石在常温下为固态,则该物质在常温下也应为固态,C项错误。评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特征、防止锈蚀的原理与措施、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2015河北,27,3分)下图是核电站工作情况的方框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写装置的种类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核能是(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在汽轮机中,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轮片的能。答案发电机(1)不可再生(2)机械(或动)解析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14.(2015辽宁沈阳,20,8分,★)某化学小组初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用品: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量筒、温度计……实验一:配制100mL10%的盐酸(密度为1.05g/mL)实验步骤:(1)计算:需要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mL(精确到0.1mL,下同);需要蒸馏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为1.0g/mL)。(2)量取浓盐酸和蒸馏水(3)混合配制实验二: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如下:加入盐酸的体积(V)/mL02468101214161820溶液温度变化(Δt)/℃Δt15.29.612.016.018.216.715.714.713.712.9(1)表中Δt1的值为。(2)试绘出溶液温度变化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图。(3)根据所绘曲线分析,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10mL时,溶液温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是。(4)其他条件不变,若改用20%的盐酸进行滴加,结合对上述曲线的分析,大胆猜想新曲线最高点的位置(不考虑溶液密度和比热容的变化及热量散失等影响因素)。①横坐标及猜想理由:;②纵坐标及猜想理由:。答案实验一:(1)24.076.6(或76.7)实验二:(1)0(2) (3)溶液温度变化逐渐增大,其原因是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盐酸体积的增加,放出的热量在不断增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①5,当恰好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所需20%盐酸的体积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坐标与对应理由合理均可)②大于18.2的某值,当恰好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溶液总质量比原实验的小,故Δt最大值大于18.2℃(坐标与对应理由合理均可)解析实验一:(1)设需要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V,则1.18g/mL×V×37%=1.05g/mL×100mL×10%解得V=24.0mL需要蒸馏水的质量=1.05g/mL×100mL-1.18g/mL×24.0mL=76.68g因为水的密度为1.0g/mL,则需要蒸馏水的体积为76.6mL。实验二:(1)加入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