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学兵连第一条:父亲的坚持父亲的坚持——观《士兵突击》有感一切都走得这么快,快得我都没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工作四年的人了。正所谓人生苦短,职场茫茫,就在我在夜以继日、忙忙碌碌工作的时候,一部影片走进了我的生活—《士兵突击》,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想到了父亲的坚持。父亲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每当我遇到什么困难,他总会对我说:“没事的,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的。父亲的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擦干眼泪,抬起头,明天又会是个艳阳天。父亲的人生历程可以用艰辛坎坷来形容。16岁时参加三线学兵连去陕南修铁路,那种苦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的;父亲说,他那时也哭过、害怕过,因为年纪太小了,每天繁重的施工任务,使他一度想放弃,但是想到家中的父母、弟弟妹妹等着自己回家团聚,咬着牙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只有坚强的活着才会有和家人团聚的一天。当然父亲最后胜利了;但是,也有不少的16岁少年永远的留在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每当听到父亲讲起这段往事,我都会潸然泪下,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敬佩。记得那年我只有四岁,父亲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始参加自学考试;他白天上班,晚上自学,没有暖气的房间冬天的夜晚格外寒冷,每当我揉着惺忪的睡眼从梦中醒来,看见用棉袄包着双脚,依然在写字桌前挑灯夜战的父亲时,总会好奇的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睡觉?他不冷吗?“爸爸在学习呀,你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用功读书。”当时的我虽然不太明白妈妈的话,但还是认真的点了点头。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爸爸当时一定牢固树立了坚持到底、努力学习、永不放弃的决心;正因为这种超乎常人的努力,使他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随着成长和人生的历练,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我慢慢的懂得生活其实很普通,我们每天都在普通的生活里度过自己的蹉跎岁月,当我们对平凡的生活抱怨的时候,我们从没有想过,正是这种平凡的,寂寞的忍耐,才会让人不断去坚持的性格得以磨练,得以升华,当我们抱怨为什么好的机会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从未想过,可能有个天大的机会其实就在自己的眼前,可是,有些人做了,有些人,却在抱怨中,错失良机;当我们面对挫折,面对逆境而抱怨,甚至是放弃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坚持,忍耐,不放弃的人,正悄悄的擦干眼泪,用他那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生活就是在坚持,虽然所有人的终点都一样,但是,生活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十年和几十年的历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的活着,必须坚持的努力,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父亲不但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关怀、给了我温暖;而且教会我—坚持,这是我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这是他给予女儿最永恒的爱。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唯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篇二:音乐鉴赏钢琴曲《蓝色多瑙河》的鉴赏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1012501班郭国菊通过将近一个学期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在本课程的任教老师的熏陶下,我从以前只喜欢听流行乐到渐渐爱上部分钢琴曲和交响曲,其中最喜欢的是钢琴曲《蓝色多瑙河》,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听几遍。下面介绍下我对这首歌曲的了解和些微的认识。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是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在1867年的作品,它的全称是《在美丽蓝色的多瑙河》。都说时代造就英雄,其实,时代还能造就伟大的艺术作品。1866年,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多年来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争斗和决定以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作为盟主统一德国的普奥战争以奥地利的失败而告终。此时,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正好启发了小约翰·施特劳斯。他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创作出了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乐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较长的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简短的尾声组成。长长的序奏是使用小提琴的颤音来开始的。音量并不高,仿佛是朝阳划破地平线,向世界贡献新一天的温暖与和煦,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宁。接下来就是五首圆舞曲。第一首音乐十分地明快,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一下让人感觉到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美妙的旋律,就像娓娓动听的语调,正如歌词所描述的“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纯,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的欢乐情景,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第二支圆舞曲,旋律跳跃、起伏,犹如起伏的波浪,情绪爽朗、活泼,曲调轻盈,节奏感十分的强烈,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三支圆舞曲,犹如冰与火的交融,刻画出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幸福田园生活的狂欢场面。在第四支圆舞曲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两种不同感情的融合表达了一种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快心情。第五支圆舞曲是整部乐曲的高潮。节奏起伏跳跃,热情欢腾,进一步表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乐曲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首作品如果不知道创作背景的话,我们绝对不会想到这样一首热情、优雅的作品是在战败后大多数人对国家前途命运感到悲观的时候创作的。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蓝色多瑙河》一经问世,就让全体奥地利人的精神为之振奋。这种强心剂太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了。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敬仰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中国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歌曲虽然在风格、体裁上和《蓝色多瑙河》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让整个民族从低沉的情绪中解放出来,重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一个乐观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实在是太正确了。??参考资料1.《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2.三线学兵连--古今中外音乐、戏曲赏析之赏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篇三:学习思考实践学习思考实践很高兴能有机会去巴山,与美丽而又内涵的巴山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这儿,我们体验到了大巴山的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美,这是有内涵的美。大巴车在山路上穿梭,透过窗户,看到路两边的石头和石崖,石崖上面是绿、是树。可以想象,这路是怎么来的。渐渐地我们来到了大巴山腹地,这里山高涧深、桥隧相连、荒凉闭塞,巴山铁路人在这儿养护维修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桥设备。引领我们参观学习的解说员这样描述巴山:“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从70年代初,在襄渝铁路修建过程中,三线学兵连奔赴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的秦巴山区,筑造“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到第一批铁路人砌水池、架水管、引山泉,解决吃水问题;买设备、办磨房,加工原粮,解决吃粮问题;开荒地,种蔬菜,解决吃菜难的问题;移石运土,在乱石坡上修**泥台阶路,彻底改变每天饮山泉、住石屋、点油灯、啃干馍的艰苦生活,硬是把日本专家判了死刑的“担心线”养护成了安全“放心线”、“优质线”。就这样一代一代巴山人逐步铸就并培育了“安心山区的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的“巴山精神”。我想,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去巴山学习,可能很多人都会一时的忘却何为艰苦。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知道什么苦,也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精神层面并没有提高。就自我而言,已经很久没有思考过关于在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层面的问题了。所以,我觉得,巴山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先辈们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学习和传承好。在巴山,我认识了一个2011年**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2011年分配到巴山工务车间工作。据他介绍,他这一批总共有32名毕业生分配到该车间工作,这一年来,他们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传承“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巴山精神”,克服襄渝线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等种种困难,安心山区、勤奋工作,都具有很强的吃苦奉献精神,能够安心山区工作。这就是新时期“巴山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继承并传承着这伟大的“巴山精神”。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通过和他们的短暂接触以及观看影片,他们热爱生活,正视生活的态度还是深深打动了我。他们改造者自然,也改造着自己。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巴山很苦,可我们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生活就得充实一天。为了充实这一天,他们搬石运土,花了半年时间在乱石坡上挖出了一个篮球场。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每年一次的“巴山站区运动会”,运动员们在受限制的场地里展开激烈角逐,比赛项目也是别具特色,扛着枕木上山,背菜,大叫都陶醉在一种少有的快乐之中。这样的运动会起其他地方或许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在这儿,他却是巴山养路工们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和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象征,这就是巴山人的“狂欢节”。有时候真心觉得好羡慕他们,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生活态度啊。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好多的内心感受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也许是能力有限,很多东西都不能够用文字表达的清楚。但这些东西都是要时刻铭记和必须实践的,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但我们要有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安心铁路大修事业,认真学习、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社会主义铁路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