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教案模板第一篇模型论文:胎盘早剥分娩模式1数据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近两年临床处理胎盘早剥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产妇的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0.5±4.5)岁;孕周为17-42周;其中11例为经产妇,另45例均为初产妇;34例采取剖宫产,22例采取阴道分娩。1.2诊断方法及标准根据《中华妇产科学》[1]相关标准,在完成分娩后,给予所有患者胎盘检查。检查结果可分为重型及轻型:(1)重型:突然发生阴道出血,且伴随有持续性腹痛,患者的子宫无法放松,对其胎盘剥离面积进行检查,发现超过了1/3的胎盘剥离。按照Sher标准则属于Ⅱ、Ⅲ度。本组资料中,21例患者属于重型。(2)轻型:通过胎盘剥离面积检查,剥离面积低于1/3,且通过腹部检查,可观察到患者的子宫较软,宫缩有间歇,胎儿存活。按照Sher标准则属于Ⅰ度。本组资料中,35例患者属于轻型。1.3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运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2结果2.1引发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通过对导致患者发生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高危居首位的应属妊娠高血压,占总比例的30.36%,其次则应属胎膜早破,占总比例的25.00%。(见表1)2.2分娩方式的选择与胎盘早剥类型的关系56例患者中,34例采取剖宫产,22例采取阴道分娩;21例患者属于重型,35例患者属于轻型;其中阴道分娩患者中,16例(72.73%)为轻型早剥,而剖宫产患者中,19例(55.88%)为轻型早剥,由此可知,经阴道分娩轻型早剥患者更多,P=0.0372.3分娩方式的选择与早剥发生时间的关系根据表2对比结果来看,可以发现采取剖宫产患者中,25例(73.53%)在未临产阶段发生胎盘早剥,而阴道分娩患者中,13例(59.10%)在第二产程发生胎盘早剥。P3讨论在本组资料中,在处理胎盘早剥时,主要根据产妇的孕周、早剥程度、孕妇体征以及胎儿存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孕周低于23周的产妇,或胎儿畸形、胎死宫内以及FGR伴重要脏器受损,首选阴道分娩;针对早剥程度较为严重,未临产以及胎儿存活者,首选剖宫产;而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宫内窘迫,胎盘早剥,无法短期内完成阴道分娩的产妇,及时安排剖宫产。在本组资料中,由于部分患者的剥离程度较为严重,剥离面积较大,导致产妇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胎,致使产妇无法继续妊娠,但在及时治疗后,产妇的病情逐渐稳定,无病情加重情况,宫缩现象也逐渐消失。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水平在不断改善,在判断胎盘早剥患者分娩方式时,应当对各方面周全考虑,尤其是胎儿情况、出血以及凝血功能等方面,尽可能地保留子宫,使患者能够保有再次妊娠的条件。第二篇范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母婴结局。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孕妇4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发生胎盘早剥孕妇4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特征和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临床症状重,剖宫产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婴结局差、并发症多且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并发胎盘早剥,加重孕妇临床症状,影响母婴预后,应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预防胎盘早剥。[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5%~10%,所引起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并发多种疾病,其中胎盘早剥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2%左右[2]。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的现象,此疾病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母婴生命[3]。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孕妇46例及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发生胎盘早剥孕妇4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母婴结局,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孕妇4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16±2.52)岁;孕周28~40w,平均孕周(34.27±2.03)w;初产24例,经产22例。选取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发生胎盘早剥孕妇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7.96±2.41)岁;孕周28~41w,平均孕周(34.86±1.95)w;初产23例,经产23例。已排除脐带过短、多胎、子宫畸形及羊水过多等影响妊娠结局疾病的孕妇。两组产妇在年龄、妊娠周期、产次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1.2诊断标准两组孕妇均经产后常规检查胎盘,胎盘母面出现陈旧紫黑色凝血块及血迹判定为胎盘早剥[4];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相关诊断标准。1.3治疗方法所有孕妇均给与常规治疗或根据孕妇具体情况及病情发展进行最佳治疗。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症状,包括剖宫产率、早产率(分娩周数低于37w所占比例)、以及母婴结局,发生率越高代表治疗结局越差。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2.1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早产率比较观察组46例孕妇中38例采用剖宫产,所占比例82.61%、对照组46例孕妇中28例采用剖宫产,所占比例60.8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表1两组孕妇剖宫产率、早产率比较[n(%)]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χ2P2.2两组母婴结局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47.83%)、新生儿死亡或死胎(23.91%)、胎儿生长受限(28.26%)、胎盘卒中(15.22%)、产妇凝血功能障碍(45.65%)、产后出血(89.13%)以及子宫切除(8.7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表2两组母婴结局对比[n(%)]组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或死胎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卒中产妇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产妇死亡剖宫产28(60.87)38(82.61)5.360.02早产3(6.52)11(23.91)5.390.02对照组1(2.17)0(0.00)5(10.87)0(0.00)1(2.17)3(6.52)0(0.00)0(0.00)(n=46)观察组22(47.83)11(23.91)13(28.26)7(15.22)21(45.65)41(89.13)4(8.70)2(4.35)(n=46)χ225.5712.494.427.5823.9062.94.182.04P0.000.000.030.000.000.000.040.153讨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血压升高、水肿以及蛋白尿,严重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甚至昏迷、抽搐,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显示[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并发胎盘早剥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原因在于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全身小动脉痉挛,使得子宫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从而导致周围毛细血管坏死,甚至破裂出血,流出的血液在底蜕膜处积聚成血肿,最终诱发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一旦发生,会加重孕妇临床症状,导致新生儿死亡率、产妇出血率、产妇死亡率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比例显著上升。相关资料表明[6],做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是预防胎盘早剥的最有效措施,若已经确定为胎盘早剥,应根据病情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或终止妊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剖宫产率(82.61%)、早产率(23.91%)、新生儿窒息(47.83%)、新生儿死亡或死胎(23.91%)、胎儿生长受限(28.26%)、胎盘卒中(15.22%)、产妇凝血功能障碍(45.65%)、产后出血(89.13%)以及子宫切除(8.7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并发胎盘早剥,会加重孕妇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母婴预后。因此,应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预防胎盘早剥。参考文献[1]吴锦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21,32(26):82-83.[2]马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伴胎盘早剥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21,(7):537-538.[3]CandeV.Ananth,PhD,MPH,MorganR.Peltier,PhD,WendyL.Kinzler,MD,JohnC.Smulian,MD,MPH,AnthonyM.Vintzileos,MD.Chronichypertensionandriskofplacentalabruption:istheaociationmodifiedbyischemicplacentaldisease?[J].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07,197(3):273.e1-273.e7.[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第1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47(12):957-958.[5]许英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16):58-58,60.[6]杨国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21,14(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