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二月考历史学科试卷2019年11月第I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22题共44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左转》记载,周内史叔兴曾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生”的见解,季梁曾谏议随君“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还有人主张“夫民,神之主也”。这表明《左传》:A.收录了民贵君轻的政见B.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认知C.动摇了保守的礼乐秩序D.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2.史书中载,桓公曰:“伍鄙(百姓)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所有制形式的改变C.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的积极性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汉武帝长期劳师疲民,在其晚年下轮台罪己诏以表示与民休息的悔过之意。汉昭、宣二帝时期,凡遇灾荒、地震,皆免除当年的租赋、徭役。东汉的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A.汉代统治者能够自我反省B.道家学说深受汉统治者重视C.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D.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5.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天下为家6.对于右图工具,宋人梅尧臣有诗云:“孤轮运寒水,无农乃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诗中所咏工具:A.是古代冶金工具的革新B.提升高地农田抗旱能力C.在中国的南方普遍推广D.利于魏晋时期农业发展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及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B.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减缓了由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所沿用8.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9.下表为唐代前期均田制的授田状况,由此可见,以下对均田制认识不正确的是:授田对象授田数量其它18-59岁丁男80亩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永业田,可传子孙工商业者授田减半,道士、和尚授田30亩,女冠、女尼授田20亩,一般妇女、奴婢不授田60岁以上老男及废疾者40亩口分田妻、妾30亩口分田A.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B.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10.隋唐时,皇帝经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饥荒,唐高宗“就食”洛阳,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后果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导致经济重心逐步南移11.下表为神宗熙宁十年至元丰三年(1077年—1080年)南北方人丁情况统计,由此可以得出:北方地区总丁数5328900开封府212493京东路1523247京西路670363南方地区总丁数12646834两浙路1927559江南东路1205161江南西路1265127A.和平的环境使南方社会得以恢复B.北方城市发展逐渐落后于南方C.经济重心的转移改变了人口格局D.南方地区的赋税收入超过北方12.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舟车日夜灌输京师,居天下之十七”。这表明: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13.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发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D.南方各省的百姓衣食富足14.宋代文学家普遍认同“文以贯道”。文学作品要蕴含思想意识,即便是单纯的抒情作品,往往也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这反映了宋代:A.文人重视表达个人意趣B.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C.统治集团奉行重文轻武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5.明初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分掌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C.利于削弱六部权限D.提高行政效率16.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A.重商成为明朝时期的社会共识B.明朝时期商人地位高于儒生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动17.《醒世恒言》中说“卢珃田产众多,除了家人,雇工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年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起领银。”长工与雇主有主仆之分,但又不是奴婢。这反映明朝:A.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土地的经营方式非常落后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D.大地主土地制占主导地位18.17世纪,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第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数万明朝遗民来台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归附清朝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两次移民的高潮A.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19.清朝嘉庆年间,两湖地区的桂东县“生齿日繁,谋生者众,深山高陵种植杂粮,几无隙地”。祁阳县则是“柴木日稀”“柴价视昔而贵。”这表明当时A.社会农业生产能力出现倒退B.恶性垦殖引发市场柴价上涨C.生产压力增大引发人地矛盾D.人口增长加剧山区过度开发20.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21.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曾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下列对其主张评述正确的是:A.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B.推崇先秦儒学的大同理想C.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D.反对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2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图文,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4分)24.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地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材料二、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材料三、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科举制)下,有文采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以上材料均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以来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4分)(3)依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论述科举制对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之后,在此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到西域。以此为根基,不断对中亚施加影响。——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12分)材料二、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领马六甲是对当时的朝贡体系——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秩序体系的直接威胁。明武宗本应帮助马六甲苏丹反击葡萄牙人,但当时的明朝已经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坐视马六甲这一交通枢纽落入他手。葡萄牙很快建立起以马六甲为支点的联系欧亚大陆两端的里斯本——果阿——马六甲——中国的贸易航线。1553年,葡萄牙人登上了澳门的海岸,开始建立教堂和商站。——摘编自威尔士(英)《大国的崛起》(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明朝已经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原因有哪些?(12分)参考答案:1.D2.B3.B4.D5.C6.C7.D8.C9.D10.C11.C12.B13.B14.B15.D16.D17.C18.C19.D20.D21.C22.D23.(1)铁农具广泛使用;犁耕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4分)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固著在土地上;使用牛耕成本高。(6分)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分)24.(1)秦朝以法家为统治思想(2分);汉代以来,法家学派的统治地位逐渐失落,(2分)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2)政治理想: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以儒家伦理治理国家(4分);(3)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4分)25.(1)措施:设立管理机构,加强对西域的政治经济管辖;推广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了中国与中亚、西方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开发;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