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的危害第一部分: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法学0906班张传枝120910260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着实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温饱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普遍的提高,本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本是一个非常欢喜、乐见的大好局面。但如今的社会却充斥着各种盲目的无计划的攀比消费之风:比吃、比穿、比职位等等严重偏离了原来正常的消费观念,腐蚀着发展的结果。大学生虽说是与大众社会接触未深的一个群体,但由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社会的认知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强,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迷惑、不太能辨明是非等等特点反而成为盲目攀比之风的重灾区,不得不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就仅围绕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一些问题展开。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攀比心理危害极大,大学生攀比消费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在其家里不能满足其攀比需求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由此与家里产生了隔阂、甚至矛盾,埋怨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继而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比较会理解自身的家庭处境,他们理解家里的父母亲甚至同情家里人,尽量的寻求为家里的父母亲减轻负担,但却并不能正视攀比消费的心理。因此面临着双重的经济压力,只好寻求自身能力,发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兼职、去打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但却严重的荒废了大学的学业,将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倒置。学期结束,有的同学甚至数门成绩“挂科”,有时重修、补考的队伍比真正考试人数还多。专业知识不仅没有学好,更不用提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来扩充知识。有的人考试靠作弊,有的甚至找人替考,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有的学校居然成立了地下“枪手”党,将替考称为“接活”,有其专门的“市场价”和“潜规则”。这种消费攀比,容易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在校园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最后不健康的消费攀比心理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让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攀比的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攀比的驱动下,你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和别人一样的水平,这时你会感到暂时的满足。然而攀比的危害就是攀比心理本身就是一个“驱动器”,蠢蠢欲动,“试比高”是其基本特征,决不允许你长期停留在一个层次。总有新的东西让你继续攀比,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心理根本不太可能有处于平衡的状态;反而激励你去攀比,去摘取最高点,时时去揣测别人的心理,长期以往便会产生一种“攀比恐慌综合症”的病态心理。犯有“攀比恐慌综合症”的人,轻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家长的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因此父母亲应该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亲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大多的商家运用心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特点、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易受暗示、迷惑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因此一方面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违规违法的商家的整顿、处理,规范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另外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的健康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消费群体的正常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虽然集到了一起,共同生活,却一般是不会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必然导致形成消费层次差别。在正常的社会上由于消费层次的差别,都会导致不正常的、盲目的攀比消费心理,更何况是对于涉世未深、认知能力不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暗示、迷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考验。通常情况下,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的学生容易受到各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最后导致超出本来正常的消费能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学校首先应当将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再者可以通过利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抑制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比如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正确对待劳动所得和感恩教育等等。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篇二:和攀比说再见《和攀比说再见》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会扭曲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孩子初步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性。【能力目标】学会体谅父母、学会说服自己不攀比,做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性。【教学难点】学会体谅父母、学会说服自己不攀比,做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教法学法】通过调查访谈、观看视频、故事引导、新闻播报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攀比心理的危害。【教学流程】一、观看视频揭示“攀比”1、观看视频《过生日》一名小学生闹着妈妈要过生日,蛋糕要比上次陈丽的更大,还要求去肯德基过,妈妈感到很无奈。2、学生谈想法看完这段视频,相信给同学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提问:“这个同学的做法对吗?”,学生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揭示课题---《和攀比说再见》。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对“攀比”的认识。为进入下个环节---“寻找攀比”做好铺垫。二、故事引导了解“攀比”给学生讲《小刺猬烫发》的故事讨论:1、小刺猬为什么会去烫发?小刺猬为什么粘不到果子?小刺猬为什么见了大灰狼吓得滚回了家?学生谈想法:因为小刺猬和狮子攀比,所以去烫发。小刺猬原先有尖尖的刺,既能粘果子,也能保护自己不被别的动物吃掉,后来刺被烫得卷卷的,所以不但粘不到果子,而且连性命都差点丢了。讨论: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谈想法:我觉得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不能为了满足虚荣心就和别的动物去攀比,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师总结:是呀,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和本领,不能盲目地和别人攀比,要相信: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三、调查访谈寻找“攀比”1、利用表格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攀比大搜索”的活动,调查身边的攀比现象。2、出示学生已完成的表格。预设得出:(1)在穿着方面学生会攀比是否是在专卖店购买的名牌。(2)在学习用品方面会攀比价格、性能,认为贵的就是好的。(3)攀比父母开的车、住得房。设计意图:表格的出示,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想、去查、去说,让全班同学参与,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找到身边种种的攀比现象,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基础。四、新闻播报认清“攀比”1、湖南郴州17岁高中生小王为了一台时髦的“苹果”手机,在网上黑中介的安排下卖掉自己的一个肾。卖肾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检查结果为肾功能不全,经鉴定,其伤情构成重伤、三级伤残。2、达州市某高校大三学生余晓舟看到周围不少同学吃的是小灶,穿的是名牌,玩手机、进网吧、上歌厅,而自己家庭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渐渐地,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盲目攀比、自曝自弃,不惜伤害同学,导致走上抢劫犯罪的道路。“苹果”手机是生活必需品吗?连吃饭都成问题还要追求名牌吗?当然不是,正是孩子的欲望无限膨胀才导致了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说到底,更多的是爱攀比、爱面子、虚荣心在作祟。设计意图:通过害人害己的两则新闻,让学生深刻的认识攀比的危害,更深层次地认清攀比,也落实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四、明辨方向消除“攀比”1、游戏寻宝攀比危害大,如何消除“攀比”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你真棒”,寻找同学的优点。设计意图:我们可以预料到孩子们说的优点肯定不是名牌服装、有很多的零花钱、有好看的书包,而是诚实、乐观、乐于助人、勤奋、孝顺、有礼貌等这些心灵美。2、明辨方向那我们应该和同学比什么呢?听一段录音《一个转学生的独白》大家好!我是东江源小学五(2)班的一名转学生。我来自遥远的乡村,刚到新班的时候,同学们都嘲笑我穿的破烂、笑话我没有精美的课外书,同桌小强还给我取个“穷小子”的外号。但是我并没有在意,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一定不比城里的孩子差。见到老师同学我主动微笑问好、见到有困难的同学我上去帮忙,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班上的同学渐渐地会和我一起玩了。有一次,同桌小强生病了,两天没有来上学,我主动向老师申请去小强家给他补习功课,他非常的感谢我。并在班会课时向我道歉,说再也不叫我“穷小子”了,不和我比这比那了,要和我比学习、比进步、比乐于助人等品质。我们约定要比做人、做事、做最好的自己。3、消除“攀比”读儿歌莫攀比小朋友,正年少,好习惯,要养成。勤俭节约是美德。艰苦朴素莫忘记。父母赚钱不容易,不要和人比吃穿。爱惜资源最光荣,铺张浪费最可耻。从小养成好习惯,人生更加有意义。五、【板书设计】《和攀比说再见》比不比学习吃穿爱心做最好的自己打扮努力名牌精神物质攀比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只有正确对待,消除攀比,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才能茁壮成长。篇三:攀比心理3攀比心理授课人:曾艳艳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理财和消费的能力,理智消费。3.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攀比心理的含义、危害及其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攀比心理的含义及其危害。2.教学难点:如何理智消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图片展示法,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视频播放,讨论法等四.教学时间:15分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略)2.导入新课(表格展示)师:开始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心理小测试,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的检查一下攀比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仔细回忆一下,最近2个月以来,你经常有下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