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第五集观后感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七年教育的地方,是他了解人民和中国的地方,是他向全世界解释“中国梦”的地方。纪实文学《梁家河》第五集修身养性习近平在进行农民实践的同时,吸收了书中的精神和思想营养。在那个农业科技落后的时代,打坝是高强度的劳动。一天要拉200车土,八架车才能拉一方土,在基建队的习近平干活一点也不惜力,干活也没有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手磨出泡开始流血,他也不理会,继续拿起铁锹打坝。没有一点书生架子。打坝都是在农历2,3月份进行,陕北的雪开始融化,习近平脱下鞋子光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4处大坝的完工,1969年原来玉米亩产400一下子变成了亩产800。这可把乡亲们高兴坏了。习近平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也不忘拿一本书阅读。那时因为不通电,天黑后不久,整个梁家河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来自北京十多所学校,其中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学校的学生多有家学渊源,他们都是背着书来到延川的。大家交换着看书,竟形成了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戴明说:“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我和近平都从头到尾认真地读过这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习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是个书痴。一位来自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说他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找他借,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习近平讲述了他对《浮士德》的痴迷。习近平还读过许多俄罗斯作品。他后来回忆说:“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有深度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是最有广度的俄国作家,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我更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当然《复活》给人很多心灵上的反省。我也很喜欢肖洛霍夫,他的《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和人性的反映,确实非常深刻。习近平说:“读书成为了生活方式,读各类书成为了终生爱好。”在习近平看来好的名著不仅能给人启迪,也可以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在那个时代习近平还想方设法的借书看,他说现在说话能脱口而出都是当时书读的多。因此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书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