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盐城市初级中学初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2018.6(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5Ca:40Cu:64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活字印刷B.火药使用C.粮食酿醋D.陶瓷烧制2、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B.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C.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D.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称量9.05g固体C.给液体加热D.量取9.5mL液体4、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分子之间存在间隔C.碳元素和氧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D.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酸溶于水后都能解离出酸根离子5、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B.碘元素为金属元素C.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6、下列因素中,不是燃烧必要条件的是()A.可燃物B.气压C.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D.一定浓度的氧气7、向水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固体物质,温度会升高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冰8、当人体内缺少钙时,可能患有的疾病是()A.坏血病B.贫血病C.夜盲症D.佝偻病9、织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化学反应有Ca(HCO3)2=X↓+CO2↑+H2O,则X的化学式是()A.CaOB.CaCO3C.Ca(OH)2D.CaO210、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R、M、N均是混合物B.变化Ⅰ、Ⅱ、Ⅲ均属于物理变化C.变化Ⅱ、Ⅲ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R、M、N中共有两种分子11、下列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蚕丝被芯B.陶瓷C.硬铝D.塑料水杯12、X、Y、Z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有关化学式方程式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1)X+H2SO4═XSO4+H2↑(2)Y+ZSO4═YSO4+Z(3)Y+H2SO4→不反应()A.X>Y>ZB.Z>Y>XC.Z>X>YD.X>Z>Y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B.甲物质溶液从t2℃降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第2页共4页C.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14、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粉末,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对该图的分析有如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向a点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可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B.取少量b点溶液,滴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C.c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D.该温度下,向d点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粉末,溶质质量不变。15、将一瓶盐酸分别倒入两只大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天平两边,并调节天平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间,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加10g碳酸钙,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10g碳酸钠,待烧杯中固体物质完全消失后,天平指针()A.仍在中间B.偏向右盘C.偏向左盘D.无法确定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①两个汞原子___________;②两个铁离子__________;③空气中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_;④碘酒的溶剂___________;⑤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_;⑥铝制品表面致密的氧化膜化学式___________。17.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2)王鸿同学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他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实验时在该装置试管内靠近管口位置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帮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学们欲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获得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选用装置_________外,还选用了装置⑥两次,装置⑥中的液体依次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应从装置⑥的(填“E”或“F”)_______端进入。18.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1)下列生活中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湖水B.雨水C.海水D.蒸馏水(2)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C.使用含磷洗衣粉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3)要证明某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生活中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4)根据下列甲、乙两个图回答问题:①甲图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电极相连的玻璃管上方产生气体。其中试管b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若试管a产生的气体体积为3mL,试管b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_________。②可燃性气体在点燃之前需_______,图乙是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若氢气不纯(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会发出_______声。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______________火焰。1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3页共4页(1)化学课堂上,老师做了如图一的实验(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不断加热,试管①里逐渐有红色固体产生,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同时试管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发现通入试管②里的气体有逸出液面的现象,怀疑试管①里还有其它气体生成,比如一氧化碳。老师首先赞扬小明有科学的质疑精神,建议在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展开探究。请你也参与其中,一起探究。【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还有一氧化碳生成吗?【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一氧化碳生成;猜想二:还有一氧化碳生成【设计方案】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设计出如图二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小明加大了反应物的用量。老师提示:实验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将两个开关都打开,再加热,反复挤压气球,将其中的气体排尽,老师这样提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先按老师的提示操作,加热一会儿后,关闭开关2.待充分反应,关闭开关1,停止加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逸出液面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被点燃逸出液面的气体是一氧化碳。猜想二成立。【交流与提高】同学们通过对以上实验的讨论与分析,认为一氧化碳的产生至少源自两个反应:一是试管内反应物直接反应生成;二是生成物又发生反应而生成。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没有明显现象,同学们想进一步检验该反应的生成物,可选用的药品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酚酞溶液②氢氧化钙溶液③稀盐酸④锌粒⑤氯化钙溶液某同学在做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碳粉将8g氧化铜完全还原后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总和为2.4g,则此时生成的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与反思】经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感到,正是因为小明具有质疑精神,我们这次活动才有了更多、更新的收获。同时也认为图一装置不够完善,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上图装置中的右部分装置换成下列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序号)。第4页共4页模拟考试化学答案纸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5Ca:40Cu:64一、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1)(2),(3)(4)(5)(6).17.(1)a: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2),(3),。(4)①,。②,,。19.(1),,,。(2)【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现象),(操作)。【交流与提高】,(填序号)。气体为。【评价与反思】。题号12345678答案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考场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密…………封…………线…………内…………不…………得…………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