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作者:王少龙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0期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Pound)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也是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歌《在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写作要求,是意象派诗歌中的代表和典范。本文从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和写作手法上研究作者是怎样遵循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诗作的伟大之处。关键词:庞德;意象;遣词造句;韵律;写作手法;创作原则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极有争议的著名人物。他出生于爱达荷州的海利市,在宾夕法尼亚州长大。他精通多国语言,日本的和歌俳句和中国的古诗韵律。他先后多次前往欧洲,并最终定居于伦敦。“1908年初到伦敦时便和英国诗人休姆创立了意象派(imagism)诗歌”(陶洁,2000)。作为英美现代意象派诗歌的开拓者,“曾孜孜不倦地提携了一批新人,其中包括在英美诗坛崭露头角的罗伯特·弗罗斯特和T·S·艾略特”(淘洁,2000),也帮助过詹姆斯·乔伊斯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版过作品,诗人W·B·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一生中,他发表过许多诗集和著作,包括被称作“现代史诗”的鸿篇巨制《诗章》、《狂喜》、《埃兹拉·庞德书信集》、《文学论文集》、《文选》等,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译介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在1915年问世了诗歌译文《中国》(Cathay),其中有被翻译过了的十几首中国古诗。他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把中国诗歌中的某些意象特征运用到他的创作实践中去,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打上了中国意象派诗歌的烙印。他的所为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但由于他为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代言,而以叛国罪被美国政府起诉,最终因所谓的“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1.意象派的产生、原则特点和作用1.1意象派的产生和组成“意象”一词来源于法语,意象,即“意”和“象”是意象主义的核心和灵魂。意象派的创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休姆和庞德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法国象征主义并运用于意象派中。意象派产生于现实主义时期(1865-1918),当时美国已经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剧变。意象主义应运而生,并最终反映客观现实。“意象主义”并不是纯粹的金鸡独立,它受到各种思潮和主义的影响,“诗歌不能再像先前大多数流派的诗歌那样,发端于单一的文化源泉”(格雷厄姆·霍夫,1992:289)。象征主义、直觉主义和东方(中、日等)古典诗歌是意象派的三个重要源泉,其中直觉主义是意象派的哲学基石;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则是意象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1.2意象派的原则和特点众所周知,一战前意象派在众多现代主义英美诗歌中的影响是最为深广的。这与什么是意象和意象派的创作原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意象”,即“诗人感觉中的具体对象,但又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一刹那间理性与情感的复合体(intellectualandemotionalcomplex)’”(蒋澄生,廖定中,2002)。意象派诗人庞德和弗林特(F·S·Flint)等人于1913年在《诗刊》(Poetry)上发表了著名的意象派三原则,即“(1)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实物;(2)绝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3)关于节奏,按照音乐性词语的顺序,而不是用节拍的顺序来进行写作”(彼得·琼斯,1986:150)。总体来说,意象派重视“绝对精确的表达,并且摒弃冗余”,“强调诗要具体,避免抽象,意象比喻要十分明确,语言要精炼,删除一切与意象无关的词语,诗歌的形式可以采用自由体,格律可以根据口语节奏等等”(陶洁,2000)。这样的原则刚好和意象派名人的某些言论相印证,即“(1)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分,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休姆(2)意象不是替代物,它不提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表现而不是再现是这一派的口号。……你无法分开事物与意象。——梅·辛克莱尔(3)从根本上说,意象世界是真理的一瞬,而不是一连串事件或思想的构成体。——威廉·普拉特”(张强,2001)“(4)意象主义的要旨,在于不把意象当作装饰品,意象本身就是语言。——庞德”(陶洁,2000)“(5)意象是一种清晰、硬朗、准确的观察,把它表达出来便成为诗,成为一种诗人与读者间的直接交流,而不必任何逻辑上的连贯。——GertrudePatterson”(刘岩,1999:108)意象作为语言,是意象主义的核心与灵魂,可见一斑。通过意象,目的是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细微和复杂的感情,运用对比、联想、比喻等手段来“描绘出你要表达的感觉和事物的确切的曲线”(休姆,1992:289)。2.从词汇学角度分析意象成分分析指根据词的语义特点,把相关词汇的特点“挖掘出来,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展示它们的关系”(BolingerandSears,1981:114)。本诗可谓短小精悍,共两行,十四个词,无多余词语。冠词三个,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个,介词三个,形容词两个,名词五个。诗中体现的具体意象为名词:apparition,faces,crowd;petals和bough,。客观上,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但主观上,它们是诗人创作出来的,又具有主观性。Apparition(+human,+society,-nature),faces(+human,+society,-nature),crowd(+human,+society,-nature),petals(-human,-society,+nature),bough(-human,-society,+nature),根据成分分析可知,每一个名词都是一个意象,都是一幅画。这几个意象相互之间是联系着的:apparition(幻影)是一个视觉动感的意象,它被后面的faces(脸庞)所承载;crowd显示了地铁站的不和谐、嘈杂;faces具有主观性,petals是自然之物,具有客观性,把faces看作petals,petals重叠在faces上,产生一种直观意象;bough是又黑又湿的大树枝,用来比喻幽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诗人刚下地铁站面对黑压压的一群人,当中有花瓣似的美丽的脸庞从诗人面前一闪而过,就像树枝上盛开的花朵那样美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明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表达,既有客观的,也有想象的,是真实和联想的有机统一,准确地记录了一个外部客观的事物投射到一个内部主观的事物时的瞬间,符合“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这一创作原则,也体现出意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黄晋凯,1998)。3.从韵律、节奏等角度分析意象从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第三条原则和意象派特点可知:庞德的这首诗是自由体、口语节奏,冲击了诗歌行与行之间的抑扬格五音步、四音步重复押韵的传统。他认为五音步等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并宣称:“冲破五音步,这是第一次飞跃”,还认为诗的音乐美在于句中词与词间的错落起伏,而不是节拍式的押韵。本诗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而是以短语节奏的形式出现,即“在行内分别隐蔽地使用了尾韵(thesefaces)和头韵(blackbough)”(王晓莉,2002:121-124)。另外,在其它音的处理上也很巧妙,例如:apparition中的/P/音与petals中的/P/音相呼应;crowd/kraud/和bough/bau/都有双元音/au/;petals中的/e/和wet中的/e/重复有韵律。总体上说,第一句中有多音节词apparition,长元音词these和双元音词crowd,使这一句读起来平稳、悠远;而第二句中的词都是单音节词,多以短元音为主,读起来急促、干脆、利落,表现了作者捕捉客观和主观事物相结合时的那一刹那间的灵感。本诗读起来急缓有致,行内节奏分明,富有动感、音乐感和张力。综上所述,“庞德的创作实践是逐步从古雅的、文绉绉的中世纪‘音乐’过渡到自然灵活、富于弹性的现代‘音乐’的”(彭予,1995)。4.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意象在艺术手法上,庞德使用了对比反衬和意象叠加(superposition)。所谓“意象叠加”是指“一个概念重叠在另一个上”(尚思,1994)。诗中两个鲜明的意象“这些隐现的脸庞”和“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两个意象有共同点,相互巧妙叠加,不由让观察者心中为之惊叹:人群中有那么多美丽的面庞,构成了一副惊艳的画卷。“总之,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无穷的意味”(吴伟仁,1990)。在色彩上,作者还运用了作画的方法。庞德在《高狄埃—布热泽斯卡:回忆录》(Gaudier-Brzeska,1996)一书中写道:“……然而我却找不到任何在我看来适当的字眼,能与那赏心悦目的感觉相称。……突然我发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词语,而是用斑驳的色彩。……在那种情形下,色彩是最基本的颜料”(刘岩,1999:100)。诗中展现了一副暗淡的色调,天气是阴暗的,树枝是黑色的,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朦胧感。但“花瓣”(petals)和“脸庞”(faces)并置又使脸具有了鲜明的色调。作者用色调上的反差,突出了暗淡的地铁环境中的那几张漂亮的面孔。这种反差达到了庞德所说的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5.结语作为意象派诗歌的范例,《在地铁车站》在词语运用、韵律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意象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意象主义诗歌的高峰。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象派开始衰落,但这一流派对美国诗歌在创造意象、格律、诗歌形式等方面影响深远。参考文献:[1]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格雷厄姆·霍夫.《现代主义抒情诗》,见现代主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289.[3]蒋澄生,廖定中.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精粹[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C].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P150.[5]张强.《意象派、庞德和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6]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P108.[7]休姆.《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见《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P289.[8]Bolinger,D.,andDonaldA.Sears(1981)Aspectsoflanguage,3rdEdition.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9]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王晓莉.《从在地铁站上看意象派诗歌的特色与成就》[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21-124.[11]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2]尚思.谈InaStationoftheMetro一诗的翻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4).[1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卷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