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21届高二上期入学测试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A.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B.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C.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D.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2.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周王室衰微C.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D.礼乐制度被破坏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反映了该学派()A.主张严刑峻法B.认为道德与法律界限分明C.主张礼法并用D.认为法律须以刑罚为基础4.“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A.贵族阶层B.地主阶级C.游士阶层D.小生产者5.《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遵守“义”,自律自制B.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C.阐明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念D.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张6.秦汉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高祖、汉文帝推崇道家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尊儒”且“尚法”。这反映出()A.思想价值取决于形势需要B.君主专制影响了学术走向C.经济发展推动了思想演变D.汉承秦制的说法有待商榷7.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A.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要求B.具有建立社会新秩序构想C.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要求实现国家政治的统一8.《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9.“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也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它与“君权神授”共同构成古代天命哲学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入人心。这表明()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D.统治者借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10.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11.宋明时期家具的设计开始从隋唐的张扬壮美,逐步走向内敛简约,严谨优美,追求秩序和法度,追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美感。这折射出宋明时期()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理学思想趋向社会化12.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韩愈()A.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B.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C.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D.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13.他,理学的集大成者,还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在阐述理与气的关系时,他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他是()A.董仲舒B.朱熹C.周敦颐D.张载14.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15.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提出:“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材料体现了朱熹()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16.许纪霖在《儒家孤魂,肉身何在》中指出,“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无一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下列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治”“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史实是()A.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君权神授”B.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与“正君心”C.王守仁“致良知”与“知行合一”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D.黄宗羲“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与“公其非是于学校”17.吕思勉认为:“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就无怪其要迭遭外侮了。”作者意在强调()A.理学本身有内省性和收敛性B.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C.理学导致了宋代的内外交困D.理学造成宋代科技的落后18.明末清初,学术界出现一股重证据、讲逻辑的实学思潮。学者阎若璩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由此可知,实学思潮()A.注重对经典义理的阐发B.受西学东渐的影响C.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主流D.推动天文学的发展19.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20.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一观点()A.深受传统礼法束缚B.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说C.反对盲目迷信孔子D.否定了“天理”的存在21.中国当代学者陈明2015年在北京创办了原道书院,书院中有对联“尊改良在启蒙救亡外,通经权于即用见体中”。这体现出书院办学()A.宗旨是实现救亡图存B.目的是恢复传统经权C.原则是追求经世致用D.有利于推动社会改革22.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离欲而别为理,其唯释氏为然,盖庆弃物而废人之大伦矣。“这一思想在当时()A.抵制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B.彻底否定了朱熹对儒学的改造C.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性D.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3.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C.挑战宋明理学D.弘扬唯物思想2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阳明25.苏格拉底认为:“理性不应该首先沉思宇宙和自然的运转,而应该沉思我们的道德观念,从而让自己过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知道真正的自我。”这表明苏格拉底()A.忽视“道德观念”B.强调“认识自我”C.反对“禁欲苦行”D.推崇“理性主义”26.“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A.苏格拉底B.普罗泰格拉C.泰勒斯D.亚里士多德27.他们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被冠以“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以下思想中,符合这一群体思想主张的是()A.“美德即知识”B.“人是万物的尺度”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高二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28.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B.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C.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29.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A.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C.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D.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30.“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C.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31.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普遍使用制作繁琐、绕颈而立的拉夫领。且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显威武、雄伟的特征;而女性服装上身用紧身胸衣,下部穿有宽大裙撑的裙子,突现人体曲线美。这反映了当时()A.人文主义对服饰的影响B.倡导个性自由解放C.复兴古希腊和罗马文化D.女性地位不断提高32.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井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A.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C.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33.有学者指出:“17世纪正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开始改变人类的认识和思想的时期。”此时“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主要归功于()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运动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34.15世纪,意人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35.加尔文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这表明加尔文教()A.旨在变革现行政体B.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C.倡导宗教信仰自由D.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6.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37.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高二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A.“信徒皆为祭司”B.对上帝提出质疑C.“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38.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