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刚)国学漫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学漫谈主讲人:周正刚职务职称:副校长、教授联系电话:0731-82780003E-mail:zzg1119@sina.com国学及其趋热的原因国学主干的演进及其内容国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借鉴介绍一、国学及其趋热的原因(一)什么是国学?1、国学的内涵相对于“新学”,“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它是与“西学”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是以上一轮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的。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国学概念的发生学术界的种种说法:章太炎: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可见,国学是指一国特有的系统而专门的学问。“国学”概念的多种界定广义的,即“大国学”概念,指中华民族的学术,包括汉、满、蒙、回、藏等主要民族所研究的学问,也可称为“中学”。中义的,即“汉学”。指以汉族为主、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即国故之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学术思想,它是国学的核心。如六经之学。2、国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经学史学子学理学佛学文学艺术文物科技小学典籍国学主要是以经、史、子、集为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10~国学的基本分类(二)“国学热”的表现1、在精英文化层面:学术界对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持续升温。2、在应用普及层面:政府官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士兴味盎然,国学的治世之道提供了不同于MBA的西方管理思路;不少家长对国学情有独钟,青少年“读经班”时有所闻。3、在流行文化层面:国学在媒体的推动下受到平民特别是年轻人的热捧,由《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快男、超女”,以及《开心辞典》推出的“开心学国学”等走俏一时。(三)“国学热”的原因1、党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激发“国学热”2、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引发“国学热”3、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和与中国大陆传统文化的交流,加速“国学热”4、学界与媒体联手,以多种形式教学普及宣传国学,助推“国学热”(四)重振“国学”的意义思想方面可丰富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精神方面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文化方面可增加人们的人文修养和趣味心身方面可吸收传统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重兴“国学”具有世界意义新国学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应运而兴。它关注的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继续存亡问题。“国学”中高扬着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并以数千年的历史证实着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英国)汤因比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二、国学主干的演进及其内容国学,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包括文学艺术、数术方技、文物典籍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古代思想近代思想唐诗宋词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农学等世界领先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到隋唐宋明明末清初百家争鸣独尊儒术佛道儒理学一统新思想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启蒙思想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学的演进脉络(一)春秋战国的百家之学诸子百家出现在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最为流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主要思想: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主要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5、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要内容: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邹衍综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解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主要内容: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主要内容:战国时南与北合为“合纵”,西与东连为“连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淮南王。作品:《吕氏春秋》主要内容: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博采众议,形成一套思想上兼容并蓄的治国方针。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9、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主要内容: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许行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10、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作品有:《虞初新志》。主要内容: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二)汉代儒学(经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武帝即位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由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三)魏晋玄学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玄学思想继承先秦的老庄哲学,以“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四)南北朝隋唐佛学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小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汉地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三国、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主要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东晋南北朝时期,各阶层人普遍信佛教,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尤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鼎盛时期。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佛教的基本教义基本教义是“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佛教用以衡量天下事物是否合乎教义的三条准绳: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苦谛”,说人生一切皆苦,苦海无边;“集谛”,是说造成人们痛苦的种种原因;“灭谛”,说佛教引导人们最终达到理想境界(涅般);“道谛”,说抵达理想境界的种种手段和方法。“八正道”提出达到理想境界的八种方法,即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自我精神集中)“十二因缘”为佛教“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它以“无明”作为过去世的原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作为现世的结果,以“爱、取、有”作为现世的原因,以“老、死”作为未来世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五)魏晋南北朝道教道教东汉时形成,经魏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道教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的教义系统。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三家互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东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一般都认为儒释道三者在思想文化上对于治道起互相补充的作用,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等。(六)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北宋五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发展陆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均持反对态度。至戴震提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理学的历史地位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明思想,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七)清代经学清代经学主要关注在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校勘学(或称为校仇学)上的研究,对于义理的探讨比较少见。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提出反本归源的看法,认为“经学即理学也。”试图回复经学研究,使得理学不至于流于空谈心性。颜习斋更进一步抨击宋代理学,认为“好读作、损精神”;史学大家黄宗羲也认为:“受业者必先穷经”,主张调和经史的精神。主导思想的变化: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总结:国学演进历史过程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秦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