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年复一年,量力而行、量力而行。这就对我们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雨山区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地位,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2.1亿元,实施了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一批城乡居民长期期望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全区的民生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的新部署、新思想和新举措,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我们将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集团化办学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巩固扩大“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安徽省教育强区”创建成果,着力让更多的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成果惠及每个孩子和家庭。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根本保障。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促进充分就业服务的激励机制,培育开发公益性、服务性等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就业岗位,促进各类人群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努力让低收入者跨入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向更高收入水平升级。要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增进民生福祉、强化社会保障,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兜底性、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3项民生工程建设,确保全区财政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力争在2021年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特殊群体关爱体系等更加完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利益问题得到解决,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大力推进健康雨山建设。要想小康,先要健康。要继续积极推进健康雨山建设,全面深化卫生计生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接受放心医疗。心灵健康是健康的内在要求。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建设行动计划,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环境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要大力推进生态雨山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聚焦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坚决打赢生态保护战、蓝天保卫战、碧水守护战、净土防卫战;努力把雨山区建设成为天蓝水清、宜业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雨山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生活在一个城市,获得感、幸福感高不高、强不强,人民群众说了算。因此,在雨山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提高民生水平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效的具体体现,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