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生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A.体液B.细胞内液C.消化液D.细胞外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选: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C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答案】B【解析】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所以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组织液增加B.组织液减少2C.血浆量增加D.淋巴减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水肿及其原因,要求考生明确组织水肿的根本原因是组织液总量增多,而过敏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总量增多。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水分,造成局部组织液总量增加,导致组织水肿,所以A正确,BCD错误。【点睛】组织水肿是常考的知识点,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总结梳理如下,考生需注意对该知识点的理解: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双向的交换关系,组织液中的液体只能单向的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内的液体只能回流到血浆,所以C正确。3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B.形成Na2CO3排出体外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D.很快排出体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NaHCO3等,食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缓冲物质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故选:C.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D.生长激素【答案】A【解析】食物缺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4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①正确;②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③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③正确;④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④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答案】D【解析】【分析】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若用某种流感疫苗去预防所有的流感就会不起作用。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没变异,但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有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5【详解】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A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B正确;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C正确;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D错误。故选D。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解: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应是温觉感受器兴奋,A错误;B、此时温觉感受器应兴奋,不是抑制,B错误;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是在寒冷环境中的结果,C错误;D、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会兴奋,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D正确.故选:D.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6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比较缓慢B.比较广泛C.时间比较长D.迅速准确【答案】D【解析】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作用较为局限,速度快、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特点,解题关键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比较如下: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7(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为维持体温,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气温降低,但人体体温基本不变,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故选C。【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善于抓住人体体温不变,人从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中,散热加快,则必然产热增多,联系细胞呼吸和其他的新陈代谢则必然加强,汗液分泌减少,尿量增多,所以耗氧量增加,但酶的活性不变。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自身免疫C.细胞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详解】体液免疫是将细胞外液中的抗原消灭,A错误;自身免疫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B错误;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借助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将抗原清除,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侵入细胞的病毒启动的是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8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体液大量流失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答案】D【解析】大面积烧伤会损伤大量的皮肤,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到严重损伤,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D。【考点定位】免疫调节相关知识15.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16.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哪项实验措施()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C.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D.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答案】D【解析】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会使甲状腺激素偏低,A错误;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一定出现甲亢的症状,B错误;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不一定出现甲亢症状,C错误;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出现甲亢的症状,D正确9【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内正外负。【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8.下列有关反射与反射弧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答案】D【解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