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一)翰林学士1、翰林学士的由来•三省六部制逐渐影响了皇权,唐代皇帝又开始起用新的秘书官员——翰林学士。•唐太宗时,就开始选拔一批有文学才华的名儒学士,侍从皇帝左右,作为文学顾问。•玄宗初年,置翰林待诏,也称翰林供奉。•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并于宫内设立学士院,直接受皇帝管辖,专为皇帝起草重要制诏。2、翰林学士的职权据记载:•《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谋议。•《新唐书•刘祎之传》载,高宗时,召刘祎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说: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白居易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轻重之别。•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他的东宫旧臣王叔文居翰林用事,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最后,王叔文被贬后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为外州司马。•上官婉儿——两朝专美•李显复位后,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专掌诏命,其地位比武则天时期更进一步,权势炙手可热。•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云“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鸣呼何仰”。“两朝专美”一词形容上官婉儿在武后和中宗朝的显赫地位,实不为过。3、翰林学士的待遇•翰林学士有专门的学士院,内设有各房,有承(学士之长)、学士值宿,办公房内安装有铃,以作呼召之用,四壁挂有拟写制敕的条例。有七间小房,供小吏办公,分别管理案牍、诏草,供应纸墨笔砚,并专辟有两间房贮藏往年的制敕词文。另有书库,藏有数以万计的实录,由小吏保管,以供学士撰写制敕时查阅和参考。•皇帝对翰林学士甚为恩宠,一年四季不断赐以佳肴鲜果、精减用具不绝,凡有内宴,所赐酒食与宰相要一样。德宗雅尚文学,对学士愈显宠爱,每临学士院,慰问、赏赐,无所不至。凡遇郊庙祭祀大典,皇帝多令学士陪侍于御辇之侧,甚至沐浴时也召学士商谈国事,并常让学士在金銮殿就座,面对自己起草制诏,如李白自述:“著书独在金銮殿。”4、翰林学士的选拔和晋升•翰林学士多从朝官中遴选,也聘召文学名士担任,如玄宗聘召李白。学士设六人,元和年间,置翰林承旨一人,居翰林学士之首。•学士可升为中书舍人,不少人不久即可拜相。•据岑仲勉先生统计,唐朝由德宗至懿宗,九朝间共有翰林学士154人,升任宰相者53人,占了34%,九朝宰相共121人,翰林学士出身者占了45%。由翰林学士中选拔宰相的制度一直延续至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为止。(二)宦官秘书——内侍省•唐太宗作为一位有为的政治家,鉴于两汉宦官乱政的历史教训,明令宦官不得参与朝政,不准授予高官,虽设有宦官组成的内侍省,但只为皇宫的生活服务。•但是,唐朝中期以后,皇帝大多不信任朝臣,尤其防备宰相权势过重。为此,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方面,设置了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让他们与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使宰相成为由多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另一方面,皇帝积极起用亲近的臣子,除翰林学士外,也任用身边的宦官,如内给事、内谒者监、内谒者等担任些秘书工作,让他们传宣诏命,处理奏章。•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唐玄宗时,宦官势力逐渐增长,他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章奏、承宣诏命之权。唐朝的宦官秘书——高力士(三)信访机构——匦使院谒者台——“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匦使院“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匦使院——唐代武则天时,设的信访机构,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分类投匦。三、秘书官吏(一)隋唐秘书官吏的来源(二)唐代秘书官吏的素质(三)秘书官吏的参谋作用(四)秘书官吏的考核(一)隋唐秘书官吏的来源1、从科举考试中选拔隋唐推行科举制,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凡京城国子监和京内外诸学馆的学生、民间的士人,经初试合格后,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为进士及第,须再通过吏部主持选拔,才能授官。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四项全合格者授官,其中大多数授予九品小官,派往各地方官府中任文吏,即从事文书工作的秘书人员。2、从文士中聘请•凡选试未通过的进士及第,可求权贵为文士“论荐”,即向朝廷保举,如再不成,便可到节度使处当幕僚,作秘书官,待任职一段时间后,再由节度使向朝廷推荐。3、从名士中征召•皇帝和宰相往往慕名征召一些名士担任皇宫和三省的秘书官职。如李白和陆贽分别被玄宗和德宗召为翰林学士,杜甫先后被召为兵曹参军、中书省右拾遗,白居易被征召为门下省左拾遗。4、自荐•武则天当政后,为扩大统治基础,培植势力,除了放宽科举考试条件、扩大取士名额以外,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还下令:各级官吏和平民均可延期而递升或入仕,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又派员十人分巡各道,搜罗人才。以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5、从下级秘书中提升•唐朝官员的任用,一般都是先授予小官、外官,经若干年后逐步晋升为主官或京官,前述选试合格者多用为地方政府的文吏,落第者也多至节度使处任掌书记、参军等职。他们为了今后的入仕或升迁,都忠于职守,研习业务,因而在实际工作得到锻炼,办事能力很强。如魏徵任过太子李建成的洗马,转为李世民府中的主簿,后被提升为谏议大夫,直至升为侍中。同时,唐朝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多是从秘书官提升的。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令狐楚、裴度、张九龄、张说等都是从基层干起的。(二)秘书人员的素质1、文化修养很高•隋唐秘书官员以科举考选为重要途径。•凡秘书官,“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即秘书人员要具有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知识,且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分析、把握当前的动向和未来的趋势,就是要求秘书人员掌握了较高的文化知识后,能审时度势地判断、处理问题。《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仆间岁骤游邠疆,今戎帅杨大夫时为候奄,尽护群校。用答法箠令,不吐强御,下莫有逗挠凌暴而犯令者。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钺而代之位,鹖冠者仰而荣之。今又能旁贵文雅,以符召文士之秀者河南独孤宓,署为记室,俾职文翰,翕然致得士之称于谈者之口。盖朝廷以勇爵论将帅,岂滥也哉?独孤生与仲兄寔连举进士,并时管记于汉中、新平二连帅府,俱以笔砚承荷旧德,位未达而荣如贵仕,其难乎哉!•噫!自犬戎陷河右,副西鄙,积兵备虞,县道告劳,内匮中府太仓之蓄,仅而获餍,投石而贾勇者,思所以奋力。论者以为天子旦复河壖故疆,拓达西戎,而罢诸侯之兵。则曳裾戎幕之下,专弄文墨,为壮夫捧腹,甚未可也!吾子历览古今之变,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画于借箸之宴,发群谋于章奏之笔,上为明天子论列熟计,而导扬威命。然后谈笑罅俎,赋从军之乐。移书飞文,谕告西土劫胁之伍,俾其箪食壶浆,犒迎王师,在吾子而已!往慎辞令,使谕蜀之书,燕然之文,炳列于汉史,真可慕也。不然,是琐琐者,恶足置齿牙间而荣吾子哉?•柳宗元的《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是对被聘用为掌书记的友人赴任前的赠言,文中也谈到了对秘书官文体修养方面的要求,说秘书官要熟悉古今史事,明白其变化的道理、原因和得失,掌书记之职既要像当年张良替刘邦那样为长官出谋划策,又要将众人商议的计谋、策略如实地撰制成奏章,上呈皇帝,供皇帝选择,并要确切地宣读、解释皇帝颁下的文书内容,还须在庆功宴上赋诗作贺。同时,还要为长官拟写各种文书公告。这是要求秘书人员将文化修养直接用于出谋划策和拟制文书,为长官服务。2、尽心尽职,严守制度•唐高祖李渊时的内史令萧瑀,敢于驳正高祖批发的诏令,他曾将高祖考虑不周的诏书压下不颁发,高祖生气,责备他。他以隋朝“内史宣敕、前后相乖”,致使“百司行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实,陈述政令不经仔细审勘而颁行的危害性,说明自己每所到高祖授下的诏敕,都仔细审勘,使它不与以前下发的诏令相抵触,以保证政令前后的一致辞性、连贯性。高祖听了心服口服,称赞他尽心尽职,替自己分忧。•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门下省给事中李藩,掌文书封驳之权,每当皇帝颁下的制敕有失宜之处,他都在黄敕上批改意见。同僚提醒他小心为好,说这是皇帝的敕书,你还是另用白纸写上意见取附于后面封还为妥。李藩根据给事中有权在认为失宜的诏敕上“涂窜而奏还”的“涂归”制度,还是依例在黄纸上批发意见,其敢于尽职的精神令人感动。3、应变能力强•王教“天授元年。壽春郡王成器兄弟五人初出閣。同日受冊。有司撰選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闕禮。宰相相顧失色。中書舍人王教。立召小吏五人。各令執筆。口授分寫。同時須臾俱畢。詞理典贍。時人歎服。”•令狐楚(三)秘书人员的参谋作用•秘书人员为领导决策服务所发挥的智力性助手作用。•领导者的大度采纳;参谋者的勇气和智慧。•典型事例:唐太宗与魏征(四)秘书官吏的考核•隋朝统一全国后,统治集团鉴于南朝前朝吏治腐败的教训,为了巩固新秩序,制定了一引动考核官吏的制度,由于隋短命而亡,这些制度未能发展健全。唐朝继承了这些制度,将之发展,形成一套健全的官吏考核制度。•唐太宗贞观年间,统治者制定了考课法,作为《唐令》的第一篇颁布施行。它规定不同品级官员,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包括德、行两方面。•德的基本标准是“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简称德、慎、公、勤。•行的标准“二十七最”。其中,对各类秘书官吏标准是:“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详录典正,词理华美。•根据以上“四善七十二最”,将考核结果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考核的步骤是每一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每年小考时先由本人写出一年中德行的简明考状,称为“书考”,然后由主官当众宣读,大家评议,定为九等中何等,最后张榜公布于官衙门口三天,如有不当,本人可以申述,他人可以补正,供主官参考。评时上等名额有一定限制。考核完毕,限期校定,送京城,每年十一月一日各州、司考使毕集京城尚书省,皇帝接见考使,宣布等等,颁布考牒,作为凭证。•每五年一次的大考,则综合各次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