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臣姚逝世第一条:路是蓝的,心是纯的筚路蓝缕赤子心作者:黄健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年第06期20世纪最后的一个秋天,北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秋风习习,令人感到十分惬意。怀着对两弹一星功臣的崇敬,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热爱,尤其是对科学人物的热衷研究,在参加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闲暇,我驱车来到位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专门采访唐孝威院士。唐孝威是中国著名的原子科学家之一。他曾在三个不同的科研领域里作出过巨大贡献。人们将其称之为唐孝威科学生涯的三次“里程碑”。他先后参加过中国两弹(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卫星)的工作,他以参加中国的两弹研制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著称,他在中子点火实验、原子弹试验的核测试和突破氢弹技术的氢弹原理实验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过为中国人造卫星服务的空间辐射测量工作。这是他科学生涯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他还是著名的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以设计研制马克·杰实验装置和发现胶子实验中的重要贡献而著称。他参加了马克·杰组M子电荷不对称性实验。他还在设计和建造L3探测器,特别是铀强子量能器,以及在L3组三种中微子的实验证明和Z0物理的实验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他在物理学的不同领域中进行过许多实验研究,包括关于量子力学、β射线、中微子、原子核结构、电子偶素、原子团簇、氯体放电和辐射损伤等。这是唐孝威科学生涯中的第二座“里程碑”。他还是活跃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物理学家。他曾总结细胞内部的运动规律,提出活细胞内分子涨落的概念,讨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力学机制,并且在实验上观测到细胞骨架的分形性质、活细胞内部微粒的布朗运动和花粉管顶的跳跃式生长等现象。当前,他正潜心于人脑研究和核医学研究。这是唐孝威科学生涯中的第三座“里程碑”。如今,他是AMS(阿尔法磁谱仪)国际合作项目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小组的组长,带领六个博士生和博士后,参加了举世轰动的寻找宇宙反物质的国际空间科学实验,并作出重要贡献。唐孝威和共和国的诞生、兴盛一样,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中,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一、好学不倦1931年10月1日,唐孝威出生在太湖之滨的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里。唐孝威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教育很严格、生活很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严格的教育使他认真、坚强,艰苦的生活使他吃苦耐劳。他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多方面知识兴趣和好学不倦精神,为他以后在多种学科领域进行多方面研究准备了条件。1949年秋,唐孝威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系里著名的教授有王竹溪、叶企孙、余瑞璜、周培源、孟昭英、彭桓武、葛庭燧等,后来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学部委员。他们的教学具有自己的风格,注意启发式教育。大学的学习使唐孝威接触到物理世界的许许多多新知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小到微观粒子,大到茫茫宇宙,许多未知的奥妙激励着他,使他悠然神往。他对新的知识,尤对近代物理学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当时物理系教授彭桓武给高年级学生讲授量子力学课,到三年级后,刚从国外回来的物理系教授杨立铭给他们班讲授原子物理学课,介绍了近代物理的许多知识。唐孝威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认真学习,收获很大。此外,他也很喜欢光学、电磁学课程。1952年国家急需经济建设人才,唐孝威他们这一届的理工科大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后,全部提前毕业。唐孝威作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之一,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所)工作。时年21岁的他,从此开始了科学研究的生涯。二、蘑菇云升起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原子弹研制,是人类进入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科技时代的标志。美国汇集欧美优秀科学家的集体力量研制成功原子弹,并从此开始了美国物理科学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弹及威力更大的氢弹研制的竞争,又成了标志国家科技实力、保持国家科技先进地位的一种综合国力竞赛。5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进行核武器研究。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讨论并决定建设原子能工业,发展原子能已成为国策。1956年4月,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远景规划,原子能研究是12项重点中的第一重点。1958年1月8日,核工业部(二机部)内负责研制核武器的九局成立,1958年7月,九局在北京建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九研究所。按照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计划先派工程专家帮助选点、搞基本建设工作。但是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苏联专家随后撤走。1959年7月,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共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1960年7月16日,苏联公开毁约的两天后,毛泽东主席讲了使中国人感到自豪的话:苏联不给我们研制原子武器的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大科学系统工程代号取名“596”工程,含义是苏联在1959年6月拒绝提供对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帮助,借以激励大家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定研制成原子弹的决心和信心。1960年4月,唐孝威从莫斯科杜布纳11国联合原子核所研究所回来,立即向九所所长朱光亚报到。朱光亚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他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过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指导。他既懂核科学,又有极强的组织才能,为中国两弹研制和发展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当唐孝威向朱光亚报到时,朱光亚说:有个极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派你去,这就是搞原子弹。他安排唐孝威去做研制核武器所需的核测试及探测器研制工作。当时九所正在初创阶段,像唐孝威这样年纪不到30岁而又要挑起重担的科研人员,只有少数几个。在唐孝威面前,是一无所有,没有仪器设备,至于有关核探测技术和探测器等设备,更是什么都没有,全要从头做起。原子弹爆炸的简要过程是爆轰、压缩、超临界、中子篇二:教学实践报告教学实践报告5月18日,中午,我们五个班,五辆大巴,浩浩荡荡地向无锡出发,展开为期一天的无锡教学实践之旅。无锡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曾听说,不曾了解。只知道在这儿有一个很大的淡水湖-----太湖,所以有一些好奇,有些兴奋。大概汽车行驶了三四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无锡博物馆。其实如果是我自己的旅游,我并不会来参观博物馆,我对文物之类的并不感兴趣。但既然是学院的安排只能是接受了。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刚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博物馆里的展品所吸引,可以说在里面玩的不亦乐乎。我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次旅行。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无锡博物馆它不仅仅是博物馆而是由原无锡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的,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面五层,建设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是无锡市目前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个建筑采用现代化全钢架结构,造型厚重,兼具吴地的水文化灵性,体现了“水光石色”的设计理念,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根据“全国一流,江苏领先、无锡标志”的建设目标,遵循“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设计理念,统一布局,形成“文博历史、科技之光、影视教育、专题特色”四大板块,23个常设展览,并建成了目前全国唯一陈列徐悲鸿真迹的徐悲鸿纪念馆分馆、全国最大的展示集成电路的科普体验馆以及国内首创的虚拟西方艺术馆,反映了无锡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了无锡城市独特的个性魅力。同时,还按照国家数字化博物馆的要求,建设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文物管理展示系统,同时还建有世界先进的特效影视剧场(球幕、4D、动感影院)和五种语言同声翻译的学术报告厅,是一座集教育引导、观赏娱乐、参与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院。进馆的第一站我们参观了无锡的科普馆,这里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馆。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陈列的许多世界高端科技与科技发明,了解到高端科技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同时还能亲身体验科技发明,享受其中的乐趣。参观完科普馆让我不禁感慨于我国科技的进步,感慨于人类的智慧,更感慨于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创造精神。一个没有创新没有创造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的民族。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成为有创新、有发展的民族。创新,其实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上的创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的进取态度,不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就会无处不创新,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学生,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其实我感触最深的是无锡革命史馆,这里,有我不曾知道的伟人。虽然,他们——我不曾了解,但是今天过后,他们——我将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精神和行动鼓舞并激励着我。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之处。孙治方,他告诉我们“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还有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他曾在国外留学,而后,在国家困难的时期他毅然选择回国。他说,他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国家,愿意同大家一起把我国的火箭送上天。不难发现,伟人们都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价值同整个国家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足骨强大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实现了。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自我价值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有忘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才不会因为一些小的得失和挫折而阻挡前行的路。要了解一个地方,除了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品尝当地的美食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逛完无锡博物馆,我们便去犒劳了自己的肚子了。来了无锡当然不能错过无锡的排骨啦,无锡的排骨可谓一绝,虽然对我来说可能偏甜了,但依然挡不住它的美味。在宾馆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向第二站前进了------太湖鼋头渚。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位于江南名城无锡,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6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据说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鼋头渚。鼋头渚的风光是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传境内海外。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凌山巅高阁振翼,落霞与孤鹜齐飞。远眺湖光朦胧,岛屿沉浮;近览山峦迭翠,亭台隐约。日辰月夕,景色幻变,雨雪,情趣迥异。仲春四月,樱花春桥,天高秋日,兰香小兰亭,各具风采。而拥有美丽风景的地方,哪能少了美丽的传说。鼋头渚上有个月老祠,“月下老人”,相传唐朝时有个人叫韦固,从小失去父母,一直想着早点成家,一天他碰到一个在月下翻书的老人,老人身旁有一个口袋,韦固就问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子,还说天下男女都由我配对,用红绳子系在两个人的脚上,来定下两个人的姻缘,即使两个人相隔很远,也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而月老祠外有一把同心锁,这上面的锁可不同于黄山上面的,它必须是夫妻或恋人们才能挂,在锁的两边分别刻上两个人的名字,然后将钥匙抛入湖中,表示永不打开,永结同心。这座鸳鸯亭的造型可谓独特:一半是方柱硬山筒瓦顶,一半是圆柱卷棚小青瓦顶,但又鸳鸯对合紧紧相连融为和谐的一体,以此来寓意男女结合。所以,会有许多情侣在这里锁上自己爱情的誓言,祈愿爱情天长地久。这么美的地方,再配上如此美的传说哪能不令人神往。无锡鼋头渚的温情不仅于此,它还结下了海外的情愿。在这有块碑是1990年初设的一个景点,正面刻有“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几个字,这是无锡对外宣传的旅游口号。温情是指无锡人温文尔雅,待人热情。至于“水”,那是指无锡的旅游资源以水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运河,还有长江,旅游活动又突出水乡风情。因此,说无锡充满温情和水当之无愧。背面刻的是《无锡旅情》的中文歌词。无锡市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还特别注重将文化艺术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1986年5月,通过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请了日本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东京ABC音乐出版社长山田广作来无锡旅游,他们回国后很快创作并出版发行了《无锡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