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归队第一部分:一个老兵的战场故事王同德,1924年出生,山东莒县人。1938年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15师战士、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加过山东甲子山战斗、草沟战斗、百团大战、临朐战斗,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辽沈等战役,1944年被八路军115师授予“爆破小大王”称号,荣立大功一次、小功数次。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1957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77年离休,现在大连安享晚年。1940年,在反封锁、反“蚕食”、反“摩擦”的艰苦斗争中,我们鲁中军区部队缺少重武器,特别是缺少火炮,在攻击敌人的据点、炮楼时往往遭受重大伤亡。面对困难,我们集思广益,尝试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有的部队尝试用土造大炮,就是把榆木掏空,用铁环箍住做炮筒,结果炮弹没打出去,反而把炮筒给炸了;有的部队收集了很多干辣椒,顺着风向点燃“熏”敌人,效果也不理想;还有的将浸过油的棉花绑在公鸡身上,点燃后将公鸡设法扔进炮楼,希望着火后到处乱跑的公鸡能将炮楼点燃,也没有奏效??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效地摧毁敌人的碉堡和炮楼,上级让抗大一分校的教员在我们鲁中军区举办了两期爆破培训班。我当时是八路军115师4团1营3连副排长,也受组织上派遣参加了爆破训练班。爆破战术一鸣惊人我们的爆破教员是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他在苏联学习过军事爆破,也是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还有个教员叫赵志坚,专门讲授工兵技战术。上级对这个训练班很重视,很多领导同志如黎玉、罗舜初、王建安等经常去听课学习。我们听课也都很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收获很大。山东沂南县有一个反动武装头子叫刘朝峰,他一贯坚持反共立场,经常进攻我抗日根据地,抓捕我党政工作人员和家属。为打击这个无恶不作的家伙,1940年秋天,上级命令抗大教员带领学员配合部队攻打刘朝峰的老窝――侍郎宅村。虽然他的老窝是个土围子,但是村庄围墙却是用巨石条修建的,异常坚固,易守难攻。针对这种情况,赵志坚教员建议采取坑道爆破的办法。部队包围村子后,他带领工兵从村边开挖壕沟,一直挖到看守场院的屋子里,再从屋子里挖掘通向炮楼的坑道。由于当时没有仪器,为准确掌握方向、深度、距离,赵志坚教员用红缨枪从坑道向上穿孔,穿通后夜间用香火作标记,施工运土,分毫不差。整个迫近坑道作业,敌人丝毫没有察觉。在喊话劝降未果后,王凤麟教员指挥我们通过坑道,缓缓地将1000斤黑色火药送进侍郎宅东南炮楼底下,点燃火绳,实施引爆。只听“轰”的一声,山摇地动,炮楼飞上了半空。部队立即发起总攻,将刘朝峰这个反动的家伙一举擒获。这是我们第一次用爆破技术歼敌,黎玉和罗舜初同志还亲自到现场勘察爆破效果,并将战斗经验报告了上级,听说八路军总部还将这一经验进行了转发。“爆破小大王”威震敌胆1943年1月,国民党新编第四师投降日军,被封为“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该部投降后,疯狂屠杀抗日军民,在山东博山、临朐、安丘、昌乐、蒙阴一带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无人区”,逃离“无人区”的人民纷纷要求八路军出兵解救。1944年3月,我们八路军和民兵共四路大军突袭该部。我们4团首先奇袭北牛寨,占领了制高点钻天崮,歼灭伪第182团一部。我2团迫使伪181团两个连缴械投降,我1团直捣伪49师师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为胜利奠定了基础。尔后,我115师4团将伪独立第4旅包围在岳庄、蜇庄一带。敌人凭借城墙拼命顽抗,我们组织了几次爆破都没有成功。因为我学习过爆破技术,连长一直把我当成技术骨干,准备关键时刻派上用场。面对我的积极请战,连长同意了:“小老王(当时我20岁,年龄不算大,但已有6年兵龄,算是老兵,因此同志们都这样称呼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并命令全连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我抱着一个10公斤左右的炸药包慢慢向前爬。敌人发现后,机枪、步枪还有迫击炮一起向我开火,子弹不断地打在我附近,还有几发炮弹就在我的周围爆炸。好在我们的掩护火力也比较强大,我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掩护自己,不停地从一个弹药坑跳到另一个弹药坑,到最后敌人也没打着我。爬到城墙底下,我把炸药包往城墙根一靠,拉燃导火索,就近滚进了一个弹药坑。只听“轰”的一声,爆炸冲击波把我震得够呛,身体也被土埋住了。城墙垮塌了一个七八米长的大口子,城墙上的敌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晕,剩下的扭头就跑,利用这个空当,战友们立即发起冲锋,有近2000名伪军被我们包围,在我方政治攻势下投降了。战斗结束后,我被八路军115师授予“爆破小大王”荣誉称号。上级战役通报中说:整个战役消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据点110处,解放村庄1100余个,解放土地1200平方公里,大获全胜,整个鲁中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这是山东军民再一次的伟大胜利。永远的遗憾与永远的感动1944年夏天,我们八路军115师集中4个团攻打沂水县城,我们团奉命从西南角发起进攻。当时,城内虽然日军很少,主要是伪军守城,但是也在拼死抵抗。战斗打得很激烈,前面已经有兄弟部队在组织爆破城墙,但没能成功,轮到我们上时,连长派我去执行爆破任务。在匍匐前进到一个弹药坑时,我听到有个微弱的声音在喊我,原来是倒在旁边的一位战友,他中了弹,敌我双方都以为他牺牲了。他好像是一名干部,当时还能动,他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我,说他已经不行了,希望我以后有时间捎个信给他家。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我将他放好后,继续抱着炸药包向前爬,终于炸开了城墙,自己也被震晕负伤,被战友用担架抬到了后方医院。伤愈归队后,我就跟着部队开始执行下一个战斗任务。后来我想起了这件事,却忘记了他的名字。由于他和我不是一个部队的,那时候部队人员变动很频繁,而且随着形势发展部队又多次整编,因此,我虽然经过多次打听,最终也未能打听到他的姓名和籍贯,没有能够兑现对他的承诺,让他成了无名英雄,留下了我一生的遗憾。抗日战争时期,炸药很珍贵,除有一部分是战场缴获和上级配发以外,还有一部分炸药,特别是雷管,是淄博矿区的工人兄弟冒着生命危险,用饭盒从矿井下偷偷带出来的,其中一些工人兄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我们每次使用炸药进行爆破,那可真是带着民族仇、阶级恨,爆破效率很高。虽然爆破手有一定的牺牲,但敌人真是被我们的炸药包吓破了胆,炸药一响不是被炸死、震晕,就是投降。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一生中最感动的事情。四平战场上的白菜日本鬼子投降后,我们在罗荣桓、朱瑞、罗舜初等领导同志率领下,坐船渡海到了东北。1946年春天,四平保卫战打响了。我当时在东野第3纵队独立3师,一开始,我们攻占了开原和昌图之间的几个车站,后来就在这一带阻击国民党廖耀湘新六军向四平发动的进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火力很猛,战役打得很艰苦,我们部队伤亡很大。有一次,我们被敌人的炮火封锁在一座小山上,后勤补给无法送上来,战士们(包括伤员)好几顿没有吃上饭、喝上水。饥饿还好抵抗,但是口渴实在难以忍受。恰巧,团里通信员在给我们连送信时说,他看见附近老百姓家菜窖里有白菜,连长就让我晚上带人突破封锁线去搞白菜。天黑下来后,我带着4个同志趁着夜色悄悄爬出战壕,向着白天通信员说的地方悄悄爬过去。当时正是东北的“翻浆”(春季化冻时土地松软湿滑)季节,我们向山下爬的时候还挺顺利,或许是“翻浆”的软泥帮了我们,敌人没有发现。突破封锁线后,我们摸黑进了老百姓家的院子,打算向他们买几棵白菜。但由于打仗,老百姓都躲走了,黑乎乎的院子里没有人,又换了几家也没有人,我们又不敢大声喊,以免被敌人发现。突然,有个战士掉进了一个地窖里,他爬起来后摸到了白菜,我们几个也都跳了进去,抱起白菜就一顿猛啃,那滋味难以表述,简直是太美味了!出来时,我们将几块大洋放在老百姓家地窖里,用背包带将白菜捆结实,每人背了六七棵白菜往回走。过封锁线时,我们先向前爬一段,再用背包带拖着白菜滑行一段,以前学过的匍匐技术派上了用场。等回到阵地上,我们的衣服上、白菜上全是泥巴,但这一顿白菜同志们吃得那叫一个痛快!多年以后,每当我发现孩子们挑食时,总会向他们讲起当年在四平战场上搞白菜的故事。篇二:抗战老兵抗战老兵姓名:刘赞琼,广西桂平市人,现住桂平市江口镇银竹村原属部队:抗战时期国际宪兵教导团独立第二营第五连以下为老人口述记录1、1924、8.19日出生2、8-14岁在金田(大宣圩国民基础学校)读了六年小学,小学毕业3、14至16岁在融县中学半工半读两年4、17岁考入当时国民政府所创办的国际宪兵教导团受训一年半。19岁被选派去四川内江宪兵学校军士队受训(学习当宪兵班长技能技巧)5、19岁至20岁曾随所属部队进驻缅甸,配合协助远征军抗击日寇的各种军务,但由于实力不济,中途被日军截击,不幸负伤回昆明第八重伤医院医治一年后才归队,归队后不久又奉命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6、20岁至26岁,本人随部队出国印度缅甸,由当时的远征军总指挥部所用,做一些有关远征军工作的军务。如警卫军首长,设检查站,检查工作,配合美宪兵巡查军区,维持军队军风,帮助后勤部队发放部队给养及一些有关远征军的军务等,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止。在缅甸密支那进驻了一年多,1946年才接到命令回国。95岁的薛书琼,在他18岁那年,从南京大屠杀的尸堆里爬出,挣扎着逃离后,再次参军;98岁的练传志,是一位传达兵,仍苦练投弹、刺杀。在一次送信途中,他独自击倒2个日本兵;85岁的李祖景,本是富足家庭的小公子,抗战爆发后家破人亡,他13岁便成为地下党员,白天上课,晚上给小伙伴宣传抗战知识??战争到来,他们只是青少年甚至孩童,却被迫见识了杀戮、残害,亲人离散、家园崩塌。而一朝成为战士,曾经的恐惧就成为强大的力量。抗争,无论手中是枪,是笔,是药箱,是鸡毛信,还是财粮物资。铭记历史,就请记住他们的名字。薛书琼: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练传志:穿越火线的鸡毛信电影《鸡毛信》让我们认识了海娃这个小小“情报员”。而龙岩武平岩前镇灵岩村,有一位真正的传达兵—练传志。练传志生于1916年,读过7年书。1939年,他随同乡来到广东,加入当时国民党62军157师,从粤北大战开始了自己的兵戎生涯。因为有点文化,他在通讯连负责传送公文。值得一提的是,该师师长正是抗日将领、同为岩前镇人的练惕生。练惕生和叶剑英是同学,后于1949年参加闽西起义,曾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练传志的孙女婿练建安,当过记者,写成《抗日将领练惕生》一书。练老家中,至今存着一份手写的名单,上面记录着练惕生麾下的20多名武平籍从军者。名单显示了练传志的职务:62军第157师通讯连传达班上士班长。“有炮火下来时,就匍匐前进,有时偷偷抄近路走。”老人说,送公文的时候要看袋上的标志,“挂3个十字标记的,就表示紧急重要,要跑步前进,无论如何都要送到。两个十字的,就不那么紧张,一个十字的很少看到”。传达兵也要练投弹、刺杀、射击。练传志扔手榴弹技术特别好,经常随身带8个手榴弹,遇敌兵就扔手榴弹再冲过去。老人六七十岁时,还曾在家演示用石头砸远处的狗,一击必中。为更好完成任务,送信常要绕过战场,但小的遭遇战还是要打的。在衡阳作战时,练传志在送公文的路上碰到2个日本兵,“可能也是走散的,我连开数枪,击倒2人”。李祖景:一家人变七个姓85岁的李祖景是晋江安海人,曾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交通员,如今身体还算硬朗。抗战开始前,李祖景原名伍伯泉。他的父亲伍长祐清末曾获得乡试的第一名,在晋江安海办私塾。李祖景排行老五,家里虽有7个孩子,但日子富足。抗战爆发,这家人的命运就此改变。“虽然安海不是抗战一线,但日本的飞机天天来骚扰,不时放几个炸弹下来空袭。”一家9口开始吃了上顿没下顿。为贴补家用,9岁的伍伯泉被父亲送去当牧童,3个姐姐也早早嫁人。伍伯泉10岁时,父亲病逝。随后,妹妹、弟弟先后被送走。12岁那年,保长要来抓哥哥壮丁。当时规定“两丁抓一丁”,留一人照顾父母,因此母亲狠了狠心,将伍伯泉送到晋江内坑宅内村。伍伯泉由此改名李祖景,伍家“一姓成了七姓”。而在当时,这并不新鲜。李祖景的养父对他不错,让他读了小学。在那里,13岁的他认识了后任泉州中心县委领导的朱义斌,并被介绍参加地下革命,担任交通员,成为抗日“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