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7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17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66考点1反射与反射弧  一、神经元1.结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出{{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二、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2)类型反射类型形成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眨眼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望梅止渴”、学习、“画饼充饥”等  3.反射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1)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肌肉收缩,这是反射吗?提示:不是。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反射弧各结构破坏对功能有何影响?提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破坏,可有感觉但无效应。(3)为什么血液中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提示:血液中K+浓度急剧降低导致细胞内大量的K+外流,使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2)学习和记忆①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③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其原因何在?提示: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2)如何解释某些老年人患脑梗塞后,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提示:该状况的出现表明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致使丧失对排尿这种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的“控制”作用。􀪋􀪋􀪋􀪋􀪋􀪋􀪋􀪋􀪋􀪋􀪋􀪋􀪋􀪋􀪋􀪋􀪋􀪋􀪋􀪋􀪋􀪋􀪋􀪋􀪋􀪋􀪋􀪋􀪋􀪋􀪋􀪋􀪋􀪋􀪋􀪋􀪋􀪋􀪋􀪋􀪋􀪋􀪋􀪋􀪋考点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一、兴奋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4)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1)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相同吗?提示:不同。静息电位时K+外流和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的,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协助扩散;但当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都是双向的吗?提示:不是。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二、兴奋的传递1.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2.突触的常见类型(甲图)(1)甲图中A突触为轴突—胞体型,简画为☉—<☉—<。(2)甲图中B突触为轴突—树突型,简画为☉—<-☉—<。3.突触的形成与结构(乙图)(1)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乙图中g),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2)结构:由d、e、f组成,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4.兴奋传递过程5.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原因:(1)存在:神经递质一般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2)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6.神经递质(1)种类兴奋性递质:使下一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使下一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2)释放方式:一般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3)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4)作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5)去向:迅速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传递做好准备。  (1)突触小体=突触?提示:二者不同。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其生物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于在反射弧中的传递速度?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通过电信号传导,速度快,而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时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速度慢得多。􀪋􀪋􀪋􀪋􀪋􀪋􀪋􀪋􀪋􀪋􀪋􀪋􀪋􀪋􀪋􀪋􀪋􀪋􀪋􀪋􀪋􀪋􀪋􀪋􀪋􀪋􀪋􀪋􀪋􀪋􀪋􀪋􀪋􀪋􀪋􀪋􀪋􀪋􀪋􀪋􀪋􀪋􀪋􀪋􀪋􀪋􀪋􀪋􀪋􀪋􀪋􀪋􀪋􀪋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68一 膜电位的测量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科学思维)(一)膜电位的测量及膜电位曲线解读1.膜电位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从膜内到膜外的电位差电表两极均接膜外(或内)侧从A到B的电位差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二)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判断1.“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两电极均在膜外)2.例析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2019江苏盐城中学期末,11)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思路导引 解析 甲电流表的两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至乙电流表两电极时,乙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答案 D1-1 (2019江西五市八校一模,1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a和b)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如图),给该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变化。下列对两电极电位高低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兴奋从a点传导到b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②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点的电位高于b点③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点的电位低于a点􀪋􀪋􀪋􀪋􀪋􀪋􀪋􀪋􀪋􀪋􀪋􀪋􀪋􀪋􀪋􀪋􀪋􀪋􀪋􀪋􀪋􀪋􀪋􀪋􀪋􀪋􀪋􀪋􀪋􀪋􀪋􀪋􀪋􀪋􀪋􀪋􀪋􀪋􀪋􀪋􀪋􀪋􀪋􀪋􀪋􀪋􀪋􀪋􀪋􀪋④b点兴奋时Na+外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1-1答案 A 兴奋从a点传导到b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①正确;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点兴奋,膜外为负电位,a点的电位低于b点,②错误;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点兴奋,膜外为负电位,b点的电位低于a点,③正确;b点兴奋时Na+内流,④错误,故选A。  1-2 (2019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18)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差时,Q处无K+外流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1-2答案 C 图乙中①→②表示受刺激后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可表示Q点的兴奋,A错误;③处恢复到静息电位,此时Q处存在K+外流,B错误;兴奋不能从R传递到S,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到静息电位,因此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递到S,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二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科学探究)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药物阻断”实验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1)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反应测②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A有反应,②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A有反应,②处电位未变单向传导→(2)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①处,测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①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单向传递→(2018山西五地市一模,31)在神经—肌肉标本中,传出神经末梢与骨骼肌共同构成效应器,它们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图中a、b、c、d为可以进行电刺激的部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刺激a处,肌肉收缩,该种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            。(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处释放,在②中通过      与①上的        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3)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请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思路导引 解析 (1)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直接刺激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肌肉收缩,不能称为反射。(2)神经兴奋后,神经递质由③突触前膜释放,在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扩散至①突触后膜处,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3)若利用神经—肌肉标本设计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方向传递,则其实验思路为:分别在b、d处依次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及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因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结论是已知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