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整合提升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6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第三部分文化生活整合提升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77  以板块为线索进行体系整合文化生活主要立足文化活动,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对文化活动进行详细的阐述。其中“是什么”强调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主要涉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为什么”主要涉及文化的实质与作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等知识。“怎么做”主要涉及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知识。􀪋􀪋􀪋􀪋􀪋􀪋  一、文化生活中的“是什么”文化内涵①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③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④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⑤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⑥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⑧思想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今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化特点①文化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文化影响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③世界文化:具有文化多样性④传统文化: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⑥民族精神: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⑦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文化表现①文化: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②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文化遗产③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传统思想④中华文化:汉字、史书典籍、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⑤民族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⑥文化糟粕: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整合提升7    续表文化关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②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文化与人:文化影响人和文化具有塑造人生的功能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⑤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⑦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⑧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⑨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⑩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传承革命精神,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践,给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  二、文化生活中的“为什么”文化与社会①文化实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文化给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④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统文化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④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中华文化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8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续表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④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⑤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技作用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育作用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教育能通过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影响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文化交流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生活中的“怎么做”文化交流与传播①要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彰显民族文化个性,着眼于世界文化共性。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②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途径与媒介: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大众传媒等⑤任务: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⑥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守旧主义”⑦目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承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继承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影响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④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⑤传承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⑥交流传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⑦错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①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方向②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③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⑤创新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⑥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整合提升9    续表弘扬中华文化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⑥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⑦大力发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净化文化环境①从国家角度看: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②从文化企业角度看: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③从个人角度看: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