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九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考查,梳理内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然后进行判断.解: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故选: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液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即内环境,故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液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故B正确。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可以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到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故C正确。小肠壁的肌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吸收葡萄糖,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3.下列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①消化酶②抗体③维生素④血浆蛋白⑤Na+⑥O2⑦血红蛋白-2-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②④⑥⑦【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详解】①消化酶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①错误;②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分布在组织液中,故抗体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②正确;③维生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④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④正确;⑤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⑤正确;⑥氧气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属于内环境成分,⑥正确;⑦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⑦错误。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组合是②③④⑤⑥,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4.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中液体的pH能保持稳定,与其含有由弱酸和强碱弱酸盐组成的缓冲物质有关B.③中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C.①中液体有蛋白质,④中液体没有蛋白质D.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③中的低【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或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内环境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组成。-3-【详解】人体血液的PH值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血液中有许多对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A正确;③中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①是血浆,④是淋巴,两者都有蛋白质,只是血浆蛋白质含量高,C错误;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细胞内液进入组织液是自由扩散,所以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③中的低,D正确。故选C。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C.②表示滤过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I应是肺,内环境与I肺交换气体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故A正确。II应是消化器官,①应表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故B正确。②表示重吸收作用,故C错误。IV是排出到体外的皮肤,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能力。6.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范围广C.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是通过体液传送的-4-【答案】C【解析】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慢,时间长,作用范围广,通过体液传送,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B正确;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C正确;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8.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应分别对应图中的()曲线。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答案】D【解析】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促进代谢产热,对应曲线①;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对应曲线①;小白鼠为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酶的活性基本不变,对应曲线②,故选D。-5-【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正常情况下,恒温动物的体温不会随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因此体内的酶的活性会保持正常。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A【解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A正确.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酶发挥作用的场所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故C错;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名师点睛】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10.下图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射弧的兴奋传递途径能从b→c,d→eB.该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途径是e→d→c→b→aC.刺激b点,a、d与e均能测到动作电位D.破坏c处,刺激d点,e与a均能测到兴奋【答案】B-6-【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根据d上存在神经节可判断,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详解】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方向是e→d→c→b→a,不能从b→c,d→e,A错误,B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b点,d、e点测不到动作电位,C错误;破坏c处,刺激d点,兴奋不能通过c传导到a,故a检测不到兴奋,D错误。故选B11.递质发挥完作用后需要被灭活:有些递质被相关的酶分解,有些递质被膜上的转运体回收。如图为某药物A干扰递质回收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A.②是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而递质转运体是位于突触前膜的通道蛋白B.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①中,当突触前膜上电位转变成外正内负时,递质就会释放出去C.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需要相应的载体并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D.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则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兴奋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②是递质的受体,药物A可阻止突触前膜上的递质运载体发挥作用,使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回收。【详解】②是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能与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而递质转运体是位于突触前膜的通道蛋白,能将发挥完作用的递质及时回收到突触前膜内,A正确;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①中,当突触前膜兴奋时即膜电位转变成外负内正时,-7-递质就会释放出去,B错误;图中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属于胞吐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细胞代谢的能量,C错误;若图中递质是一种抑制性递质,由于药物A与递质转运体结合,使递质不能及时回收,所以药物A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性抑制,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冲动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答案】C【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B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正内负,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电极测的膜外的电位,t1~t2为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t3~t4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D错误。【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13.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8-A.运动结束到60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浓度继续下降B.餐后适量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答案】A【解析】【分析】血糖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靶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来升高血糖。食用糖后,由于糖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会增多;当血糖含量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又会增加,以升高血糖。【详解】由图示可知,运动结束到60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分泌下降而血糖浓度有所升高,A错误;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正确;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