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5年中考3年模拟专题十九 信息给予题172题型特点 1.考查内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信息给予题所承载的信息不仅局限于课本,更多地选自后续学习内容、生产生活实践、新闻媒体报道、科技成果介绍、历史事件记载和社会热点问题等,考查内容常常涉及图表信息、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意义、物质性质或变化的推断、化学实验及某种规律的探究等。2.题型赋分:信息给予题涉及的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简答及综合应用等,分值大小不等,占2~10分。3.能力层级:主要考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试题难度不等,以较易或中等为主。4.考查形式: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密切相关,与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分类,原子的构成,元素化合价,有关化学式的意义及食品健康,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基础性、广谱性知识;以填空或简答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结构及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影响等;以图像或标签为主的化学实验或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 1.热点预测:今后中考对信息给予题的考查仍将延续以往的特点,结合实验或后续学习内容,围绕题干对所给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分值为2~10分。2.趋势分析:以生活实际或后续学习内容为题材,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迁移能力、处理信息的思路与方法,这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与亮点,复习时要多加关注。172一、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方法1.综观信息,即认真阅读题干,分析和提取信息,并初步找到信息与知识的结合点。2.提取信息,即结合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3.迁移信息,即将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工提炼,得出正确结论。二、信息给予题的热点题型1.文字信息题文字信息题的特点是把信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涉及的内容较广。大部分问题通过仔细审题,提取信息可以解答,个别问题通过信息的迁移拓展解答。例1 下面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失、变暗,原因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1)金属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最少答两点)(2)金属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属于 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或“复分解”)。(3)反应后的溶液pH 7(填“>”“<”或“=”),原因是反应生成了 。(4)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原因是金属钠易与 发生反应。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文字叙述式信息给予题,篇幅较长。对于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较差的考生,常常看过几遍后,仍难以下笔。此时可先从问题出发,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逐字逐句破解信息。即先从物理性质出发,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对照题给信息即可归纳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说明①常温下是固体;②质软(或硬度小);③该金属呈银白色;“钠浮于水面”说明④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则说明⑤熔点比较低。生成的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反应后溶液的pH>7,使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从题给信息中还可知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故要保存在煤油中。答案 (1)常温下为固体,质软,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熔点较低。(2)置换 (3)> 氢氧化钠(4)氧气和水2.化学用语信息题此类题的特点是:通过化学式、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物质组成或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把信息呈现出来,可以专题十九 信息给予题57 结合信息,根据化学用语的特点和意义以及书写原则进行解答。例2 (2017黑龙江哈尔滨,9,2分)生物体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5C.甘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D.一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解析 由题图知甘氨酸的化学式为C2H5NO2,甘氨酸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5,故B错误;甘氨酸是由甘氨酸分子构成的,甘氨酸分子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一个甘氨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共10个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答案 D3.实验类信息题这类题提供的信息花样繁多,常见的有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物质鉴定或推断等,信息组合方式及覆盖的知识点较多,考查的问题难易程度不等。解题时要把握题给信息的实质,把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旧知识相结合,对要解答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例3 (2017福建,15,15分)(1)化学小组选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①仪器的名称:a是 ,b是 。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实验时对应的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填标号,下同)和 。(2)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单质碘(I2)而泛黄变质。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Ⅰ.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甲:4KI+O2+2CO22K2CO3+2I2乙:4KI+O2+2H2O4KOH+2I2Ⅱ.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实验1]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理由是 。[实验2]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③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查阅文献获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反应须在潮湿环境中进行。化学小组据此改进实验,很快观察到固体泛黄的现象。④简述化学小组改进实验的具体措施: 。【实验结论】⑤根据上述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碘化钾固体泛黄变质是碘化钾与 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 (1)①a是试管,b是酒精灯。②实验室制氧气有三种方法,即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KMnO4△K2MnO4+MnO2+O2↑、2KClO3MnO2△2KCl+3O2↑、2H2O2MnO22H2O+O2↑;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选A;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发生装置选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D。(2)①往泛黄的碘化钾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②反应乙原理中生成的氢氧化钾在空气中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通过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二氧化碳,只能判断固体中含有碳酸钾,但无法判断碳酸钾是按反应甲原理产生的,还是按反应乙原理生成的氢氧化钾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产生的。③将碘化钾放在盛有湿润的氧气的集气瓶中,数日后固体不泛黄,说明碘化钾与氧气、水不反应,反应乙不是造成碘化钾泛黄的原因。④将碘化钾放在盛有氧气、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集气瓶中,数日后固体不泛黄,说明没发生反应;由题意知某些气体与固体的反应须在58 5年中考3年模拟潮湿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可往瓶中再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是否泛黄。⑤由实验可知碘化钾泛黄是碘化钾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 (15分)(1)①试管 酒精灯②2KMnO4△K2MnO4+MnO2+O2↑(或“2H2O2MnO22H2O+O2↑”等其他合理答案) A(或“B”) D说明:气体发生装置与化学方程式相对应才得分;没写化学方程式只填气体发生装置不得分(2)①CO2+Ca(OH)2CaCO3↓+H2O②无法判断K2CO3是按反应甲原理产生,还是按反应乙原理生成的KOH吸收空气中的CO2而产生的(或其他合理答案)③反应乙不是造成碘化钾泛黄的原因(或其他合理答案)④往瓶中再加入少量水(或其他合理答案)⑤氧气、水和二氧化碳(或“O2、H2O和CO2”)4.图表图像信息题此类信息给予题涉及的信息都是以图片、表格、函数图像、关系网络图等形式呈现出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计算题。解题的一般思路是:仔细审题,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例4 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3和SiO2。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盐酸分5次加入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像。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加入盐酸的质量/g202020剩余固体的质量/g30a20 请计算:(1)第2次加入盐酸后,a为 。(2)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3)10%的CaCl2溶液可作路面保湿剂。欲将第5次实验后的溶液配成10%的CaCl2溶液,可先向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石灰石粉末,完全反应后过滤,这时还需要向滤液中加水多少克?(假设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解析 (1)结合图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每加入20g盐酸,消耗5gCaCO3。(2)根据图像分析,第4次加入盐酸后,样品中CaCO3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SiO2的质量为15g,CaCO3的质量为20g。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g×40100)∶(20g×12100)∶20g×48100+15g×3260()=10∶3∶22答: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3∶22。(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每加入20g盐酸,消耗5gCaCO3,则100g盐酸消耗25gCaCO3。设:100g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中CaCl2的质量为x,生成CO2的质量为y。CaCO3+2HClCaCl2+H2O+CO2↑100 111 4425g x y10025g=111x x=27.75g10025g=44y y=11g所得CaCl2溶液的质量为:25g+100g-11g=114g。设:还需加入水的质量为z。27.75g114g+z×100%=10% z=163.5g答:还需加入水163.5g。答案 (1)25 (2)(3)见解析。5.社会热点信息此类信息给予题涉及的信息都是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信息,如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环境污染与防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航天等。解题过程一般是: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