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试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是“我国某沿海地下水位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判断()A.该地的地下水已枯竭B.井水位多年保持不变C.由于机井过度抽取,形成地下水漏斗区D.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位迅速恢复2.该地保护地下水水质可行的做法是()A.进行人工回灌B.禁止开采地下水C.多打机井D.将海水直接灌入答案1.C2.A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示体现了因机井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C正确,D错误;该图无法体现该地地下水已枯竭,A错误;井水位应不断下降,B错误。故选C。第2题,人工回灌是指有计划地将地表水、城市污水再生水在内的任何水源,通过井孔、沟、渠、塘等人工构筑物从地面渗入或注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水资源的技术措施,A正确;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多打机井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海水为咸水,不能直接灌入,B、C、D均错误。故选A。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下图为“我国稀土矿国际市场份额比重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3.我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特点是()A.北多南少,北重南轻B.北少南多,北重南轻C.北多南少,北轻南重2D.北少南多,北轻南重4.1970~2010年,我国稀土资源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产业结构调整B.过度开发C.不断减少出口D.生态破坏严重答案3.C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北多南少,且北方主要是轻稀土矿南方主要是重稀土矿。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1970~2010年,我国稀土资源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可知,目前,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导致我国出口量减少,出口份额占世界比重下降。故选C。页岩气是以甲烷为主的新开发的天然气资源,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储量丰富。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将混有化学物质和沙子的水注入到地下页岩层中,通过高压压裂岩石,同时用沙或其他物质支撑裂口,使页岩破碎释放出气体。据此回答5~6题。5.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地理条件是()A.地处西部,地广人稀B.盆地地形,易于汇气C.历史悠久,技术先进D.河流众多,水源丰富6.页岩气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是()A.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C.有利于减轻雾霾的影响D.有利于净化地下水体答案5.D6.C解析第5题,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地理条件是拥有丰富的页岩气,且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四川盆地内部人口较多,并非地广人稀;盆地汇气不是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这里的3开采技术并不先进,故选D。第6题,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也是地质史上的生物遗体沉积而成,它属于化石燃料,也制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页岩气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轻雾霾的影响。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705米深处钻获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7~8题。7.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A.不占用土地资源B.不受气象条件制约C.生产技术要求低D.清洁无污染8.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B.地表温度升高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D.地壳运动活跃答案7.B8.C解析第7题,风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都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都清洁无污染,A、D错;风能发电受气象条件制约明显,干热岩发电不受气象条件制约,B对;干热岩发电对生产技术要求更高,C错。选B。第8题,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的水资源是循环利用的,故不会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A错;读图可知,干热岩发电中热水导出地表被用来发电,故不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B错;因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若青海省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选C;读图可知,在干热岩发电过程中,最终会形成面状的人工热储水库,而其外围仍然保持原状态,故对地壳活动影响不大,D4错。读下图,回答9~10题。9.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①地势低洼,曲流多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④众多支流汇集,洪峰叠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答案9.A10.B解析第9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境内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10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修筑大堤是荆江河段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读图回答11~12题。11.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是()5A.甲B.乙C.丙D.丁12.一旦发生泥石流,为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PSC.GISD.BDS(北斗导航系统)答案11.A12.A通常情况下,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北。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混血熊”在北极圈出现了。读图回答13~14题。13.“混血熊”出现的地理原因是()A.全球变暖B.板块活动C.洋流运动D.太阳活动14.若干年后,北极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头纯白色的北极熊了。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措施是()A.适当猎杀公灰熊B.建立北极熊保护区C.禁止热带雨林的开发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案13.A14.D解析第13题,灰熊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北极熊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北,而出现在北极圈的“混血熊”是灰熊和北极熊交配的后代,这说明全球变暖使灰熊活动范围向较高纬度扩展。故选A。第14题,缓解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选D。格栅坝是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将坝体做成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的坝。读下图,完成15~16题。615.格栅坝主要是防御()A.水土流失B.泥石流C.崩塌D.滑坡16.格栅坝有利于()A.保持水土B.调蓄径流C.淤积良田D.拦石排水答案15.B16.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格栅坝的主要作用是拦石排水,可防御泥石流。北京时间2017年3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南极拉森C冰架上的裂隙正变得越来越宽,“很快”便会与冰架彻底脱离,形成一座巨大的冰山。专家担心冰架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下图示意C冰架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7~18题。17.推测C冰架裂隙变宽并可能彻底脱离的最可能原因是()A.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底层冰融化B.南极科考钻探冰层,破坏冰架C.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喷出D.昼夜温差大,热胀冷缩18.专家担心冰架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可能是()A.南极科考活动受阻B.企鹅生存环境丧失C.彻底阻断南极航线D.海面上升速度加快答案17.A18.D解析第17题,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底层冰融化,从而使C冰架上的冰山脱离冰架,故选A。第18题,C冰架上的更多冰山将更容易脱离冰架,流入大海。冰山流入大海会加速海平面上升,故选D。年代际变化是指以10年为尺度的气候要素变化。读“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要素年代际7距平图”,完成19~20题。19.黄河三角洲地区()A.70年代表现出明显的冷湿特征B.60年代年降水量约为70mmC.21世纪表现出明显的暖湿特征D.21世纪降水量逐年增加20.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A.我国种植水稻的界限向南推移B.内蒙古草原将会变成亚寒带针叶林C.海南岛的面积将会变大D.黄河三角洲面积减小答案19.A20.D二、综合题(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新型潜在能源。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自18世纪被发现以来,各国都对它进行了长期研究,但真正开发利用仅能追溯到20世纪,足见其开发难度之高。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位置见下图)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可燃冰试采宣告成功。8(1)据图描述我国南海地区可燃冰的分布特点。(2)“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的消息”横空出世,举国沸腾。分析我国致力于可燃冰开发的原因。(3)推测我国开采南海可燃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答案(1)总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呈条带状分布。(2)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高污染的煤炭占比过高,环境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开始具备开采可燃冰的水平和能力。(3)自然方面:台风(狂风、暴雨、风暴潮),海啸;社会经济方面: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解析(1)根据材料中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以及形成条件“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图中可燃冰资源的具体分布区,不难总结出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是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有形成条件的地区,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山、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2)我国致力于可燃冰开发的原因应从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燃冰的优点等角度分析。据已学知识可知,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高污染的煤炭占比过高,环境压力使得中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据材料可知,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开始具备开采可9燃冰的水平和能力。(3)据材料可知,可燃冰开发难度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开发过程可能面临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南海夏秋季节会受到台风影响,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灾害。22.(2018·四川省凉山州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的少数民族一般都爱择水而居,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240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今年7月,遵义市和铜仁市大部、黔东南州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9成,出现大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下图为贵州省位置及地形示意图。(1)结合图文材料,简要描述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征。(2)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3)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分析水资源短缺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答案(1)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或亚热带地区,25°N~28°N之间);四周与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相邻。(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多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地表崎岖,坡度大,水流快,存留时间短;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3)农作物因缺水枯萎死亡,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耐旱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或:种植业范围缩小,畜牧业范围扩大);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提高了生产成本;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解析(1)根据经纬度,贵州位于25°N~28°N之间,处于亚热带地区。从相对位置看,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四周与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相邻。(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地形以喀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