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综合素质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南综合素质评价第一部分:海南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海南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篇二:综合素质评价范例北京一六一中学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采集表一、新学期伊始的我“新学期伊始的我”栏目由刚开学时的我和我的发展目标等两部分组成。刚开学时的我是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的自我描述,主要展示自己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包括CMIS系统内容和学生的自我认识,其他年级每学期的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和学校对高中学生的要求,结合家长和班主任的评语,对自己的现状作简要描述。我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生在本学期的自我发展设计和家长的期望。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家长和班主任的评语和期望,制定自己本学期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学期结束时的我“学期结束时的我”栏目由学期末的我、班主任评语、家长评语和期望以及我的发展目标等子栏目组成。学期末的我是学生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我的发展目标是学生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自我发展目标。1思想道德指学生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在学校德育的影响下,在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逐渐形成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思想道德评价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进行记录或评价,参与者包括学生本人、班级同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士(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士主要提供学生在社会上的突出表现等信息)。建立和使用《思想道德事迹记录袋》,搜集、保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事迹资料。评价要素: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四、学业成就“学业成就评价含学科过程记录、学业情感评价记录和学分认定记录等3部分。2五、合作与交流交流与合作指学生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合作与交流评价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进行记录或评价,参与者包括学生本人、班级同学、教师、学生家长。评价要素:1.自我认识与调控:了解自我;调控自我2.同伴认识与交流:了解、关心同伴;尊重、理解他人;明辨是非,正常交往;与同伴的交流;与同伴的合作六、运动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七、审美与表现审美与表现指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审美与表现评价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进行记录或评价,参与者包括学生本人、班级同学、教师、学生家长。同时记录学生在学校或社会参加艺术活动的表现及作品,客观反映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评价要素:感受美: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欣赏美: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表现美: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八、综合实践活动(假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它以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个性发展是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引导高中学生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与众不同才能的拓展性发展,立足于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发展特点进行选择。个性发展包括特长、有新意的成果和其他内容。特长主要指学科特长、体育运动特长和艺术特长等;有新意的成果主要指活动成果、设计成果和制作成果等;其他为自己选择发展的项目。5篇三:综合素质评价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背后是教育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的变革。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时,必须用非常谨慎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站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性的存在,教育要为了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的价值立场上,将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状况和学生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同时考虑。“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发展,”尽管大家对此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操作中,又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不与高考录取“硬挂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不重视,说到底,这还是没有跳出功利化教育的“怪圈”。那么,“不挂钩”的时候,综合素质评价该怎么做呢?量化打分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性把不同层面的考核指标简单叠加,淹没了人的个性,嘴上说不能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冷冰冰”的分数,而在操作时却有意无意地把人“肢解”,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系统性的特点。综合素质的结构非常复杂,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养等不同层面。将人的内在素养转化为可以观测的外在指标并非易事,有些方面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虽然很重要,却很难甚至无法科学、客观地评判。在对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地区把综合素质分解为若干指标,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赋予相应的分值,再折算、累加统计。这种量化打分的操作方法,看似简单、公平,但其量化的依据是什么?道德品质和运动健康孰轻孰重?坦率地讲,综合素质只有模糊的高下之分,没有准确的量化之别。把不同层面的考核指标简单叠加,淹没了人的个性,嘴上说不能把“活生生”的人变成“冷冰冰”的分数,而在操作时却有意无意地把人“肢解”,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系统性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项指标,也不能简单地比较。比如,两个学生道德品质的量化得分,90分的就是A级,89分的就是B级,1分之差就能准确反映道德品质的高下吗?在评价过程中,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量化标准,但各自的标准不具有统一性,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不能通用,评价的效度也就难以服众,这种评价方法必然不具有普适性。有的地区规定了各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比如,某省规定在评价结果的最终计算中,各项均按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的比例进行整合;而另一省则规定:每学期学生自评权重为10%,学生互评权重为50%,教师评价权重为40%。不同的权重比例决定了各省市评价结果的不可比性。有的地区还下发了各等级的人数比例,某地级市教育局文件指出:“省厅规定以市为单位,各测评项目的A等比例不得超过25%。我市计划将25%A等比例分解到各普通高中,分配原则:突出重点,下保底线(每校都要有A等名额)。分配方法:参照2006年中考成绩,按一定比例预测出重点、本科、专科人数,同时参考去年高考上线数,再两者综合考虑,折中计算。分配比例为:重点线按18%比例分配,本科线按5%比例分配,专科线按2%分配。”且不谈这种指标分解方式是否合理,单说其操作结果,也会变成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各个学校“A”的含金量肯定不同,评价等级只能在校内比,不同学校之间根本无法比。学生还没进学校,还没有开始努力,结果基本上就定了下来,这种评价方式无疑挫伤了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忘记了学生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人,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不好的标签,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竞赛、评比获奖的评价导向扭曲了教育教学过程如果把目标直接瞄准这些奖牌、称号,竞赛获奖成了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被扭曲。易中天先生认为,科研成果的量化管理让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综合素质评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地方提出收集“标志性成果”,以各类竞赛、评比获奖的“证书”等作为凭证,按照证书级别、在活动中承担的角色量化打分。某省规定,在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获得A级需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一、二等奖;另一省也明确规定,在审美与表现方面要获得A级评价,需有艺术特长并得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被其认可的专业机构认证等。这就把多拿课外奖项和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获得高等级联系起来了,但这些证书与学生的成长到底有何关联?这种认证方式对农村学生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学生而言,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竞赛评比只有少数人可以脱颖而出,我们有没有关注被淘汰出局的多数人发展如何?我们的教育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为所有孩子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培养各具特色的兴趣、爱好、特长。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成果展示中获奖应该顺其自然。如果把目标直接瞄准这些奖牌、称号,竞赛获奖成了日常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就会被扭曲。为了分数、名次、奖牌,强迫孩子接受榨取式的训练,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很重要。对学生来说,成长的历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体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同样的经历,不同学生内在的体验不同,获得的成长也不同,不能简单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综合素质评价对高中校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评价本身应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点。2014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自2004年起就开始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平台”的探索,其设计初衷和做法,正切合了教育主管部门引领的方向。我们在确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时,特别看重学生有意义的成长经历,要求学生做好写实记录。经历意味着已有、实有、拥有;意味着做了什么,做了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可以考证的。经历还意味着置身其中,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觉悟到什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学生关于自身重要的学习成长经历的如实记载、相关活动材料(佐证材料)与作品的收集整理是综合素质评价客观性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评价本身应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薄弱点,可以更准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和生涯规划,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综合素质评价应当坚持“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高中学校的任务是如实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把评判的任务交给高校和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使用,也不应当由高中学校说了算,而应由大学和用人单位说了算。高中学校作为利益相关方,不能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过多地关注评价是否与高考挂钩,功利目的太强,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甚至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反而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望变成泡影,欲速而不达。海安中学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使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即使高考不参考评价结果,综合素质评价也可以做好,关键是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老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评价有什么样“接地气”的举措。当评价工作日臻完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时,高校在录取时自然会加以参考。高校现在是“想用而不敢用”,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变成“想不用也不可能”。海安中学也有学生互评,他们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效率高——借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