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学说。(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5)发展性: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之中。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的概念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物质的存在形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禁止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随着人类的生产,出现了新的物质存在形态:社会。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3、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一:意识统一于物质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二: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联系1、联系的概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二、事物的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内容与形式1、内容和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2、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二)本质与现象1、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2、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事物内部的现象: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表面的3、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三)原因与结果1、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2、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在一对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二者不能混淆或者颠倒,位置分明)3、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事物因果关系长链中,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四)必然与偶然1、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也包含着偶然3、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包含着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五)现实与可能1、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2、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可能≠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3、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四、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二)否定之否定规律1、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的概念: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二、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2、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矛盾分析方法包含的内容广泛而深刻4、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有分析。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2、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①归纳与演绎②分析与综合③抽象与具体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四、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一)辩证思维能力1、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2、具体表现: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三)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四)底线思维能力1、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2、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五)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2、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3.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根本关系:实践关系)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二、实践形式的类型1、实践的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