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区县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重庆市部分区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地理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共8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青藏高原某高山草甸某坡面的牧草生长季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多年变化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图能明确反映该高山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是A.变冷B.变暖C.变干D.变湿2.该高山草甸生态环境脆弱,若当地牧民在此过度放牧可能导致A.昼夜温差增大B.土壤湿度增加C.气候变得冷干D.土壤温度下降3.图中海拔3600m处坡面的20cm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海拔高度的土壤湿度明显变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气温较低,蒸发量小B.海拔较高,降水量大C.坡面平缓,径流下渗-2-D.土温较高,冻土解冻【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以看出2010-2013年来该地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都略有上升,故推测其气候变化特征为变暖,选择B。土壤温度变化较小,土壤湿度在升高,但该地为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地区,高寒气候降水量少,草甸水源主要是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因而土壤湿度增大不是因为降水变多气候变湿润,而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大,故A、C、D均错误。【2题详解】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地面积减少,荒漠化土地增多,缺少植被覆盖后,裸露的土地较草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增大,A正确;失去植被后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土壤湿度将降低,B错;植被破坏后,气候将变得更恶劣,极端天气增多,气温高时变得更高气温低时则变得更低,但不是变得冷干,C错;白天升温快,土壤白天温度升高,D错。【3题详解】读图海拔3600m处气温比3800米处低,但该地湿度却比3800m处大,故A错;该地为高山气候,降水量少,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错;图中显示海拔3600米处土壤温度比其他海拔低,尤其是低于3200米处,D错。若该地地形较其他海拔处平坦,径流流速慢,利于水分下渗到土壤中,则土壤水分将增大,故C正确。【点睛】要充分获取图示信息,并灵活地结合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地区气候特点解答问题。材料信息应获取全面,若只看部分信息则容易选错答案,尤其是对该地气候特征变化的判断,学生往往只看到土壤湿度增大就认为气候变湿润了。某地湿度偏大的原因可能是降水量大、蒸发量小、下渗量大等,应结合图示逐一分析其说法是否符合图示反映的情况。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物品在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下图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示意图)。目前,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指采用冷链物流占所有物流的比重)分别达到5%、15%和23%,而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率在95%以上。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4.参照图文材料,判断下列物品运往重庆城区必须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的是A.东北大米B.奉节脐橙C.北京烤鸭D.蒙牛高钙奶5.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的冷链物流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D.对信息的依赖度更低6.某地区采用了“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的物流模式,其生产基地的加工厂属于A.原料指向型B.动力指向型C.劳动力指向型D.市场指向型【答案】4.C5.A6.D【解析】【4题详解】运输过程采用冷链物流的迫切程度与产品保质时间、运输距离等相关,产品运往重庆城区奉节距离近,东北、北京、内蒙古等地距离均较远;四种产品通常东北大米、蒙牛高钙奶等常温保质期较长(约6个月左右),其次是奉节脐橙(约1个月),而北京烤鸭常温保质期很短(约1-2天),因此运输过程中必须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的是北京烤鸭,否则产品易变质,故选C。【5题详解】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A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B错;低温环境产品保质期更长,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C错;-4-冷链物流较常规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利于产品的保护,D错。【6题详解】该物流模式中生产基地加工生产的产品是面向“大型批发市场”的,这种面向市场的工业即市场指向型工业,D选项正确。【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学生要在理解清楚新的概念后,再仔细审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解题时要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理解清楚“冷链物流”概念,区分冷链物流与常温物流的区别和联系:二者均为物流,包含产品生产、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差别在于冷链物流要求在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对产品进行冷藏保护。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为解决该地区某种环境问题所设计的排灌系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该环境问题最可能是A.土地荒漠化B.土地盐碱化C.环境污染D.地下水漏斗8.相对于1995年,2015年的排灌方式A.施工简单且成本低B.制约了机械化作业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D.减轻了土壤的污染【答案】7.B8.C【解析】考查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和盐碱化的治理措施,学生要区分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土地盐碱化的概念和不同土地问题的形成原因,解答时应充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进行分析。【7题详解】-5-获取左图信息,该地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抬高,进而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的土壤盐碱化问题,B正确;土地荒漠化是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过多取水)等原因造成的,A错;引水灌溉并不会造成土地污染、水污染等问题,C错;地下水漏斗是由于集中开采地下水,导致集中开采区的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图中地下水位高度总体相当,没有明显低于其他水位的地方,D错。【8题详解】在土壤深处埋放暗管,施工难度较大,A错;暗管在地下一定的深度,农用机械是在土壤表层作业,暗管不会制约机械化作业,B错;暗管埋设在地下,减少对地表土地的占用,同时通过暗管排水减轻土地盐碱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对;土壤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改变灌溉方式并不能起到减少土地污染的作用,D错。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地区等高线图,这里冰川广布,山上的冰川沿陡崖流落,形成壮观的“冰瀑”,但图中的“无雪干谷”全年都不下雪,也没有冰川分布,只有裸露的岩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导致“无雪干谷”全年都不下雪的原因可能有①离岸风强劲,上升气流弱②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③沿海寒流经过,降温降湿④山谷地形封闭,空气干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6-10.某考察队在考察图示地区时,在日志中写道“行进在宽阔的雪谷中,旁边矗立着近千米的冰瀑,真有银河落九天的感觉……”,该考察队日志描述的地点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1.某日,科考队员在甲山顶欣赏到乙山顶处的日出日落现象,该日最接近A.5月9日B.6月22日C.11月11日D.12月22日【答案】9.D10.B11.C【解析】【分析】以南极洲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等高线地形图、日出日落方位的判读能力和局部地区气候特征和成因的分析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9题详解】西侧为陆地东侧为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气温更低形成冷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即为离岸风。离岸风使无雪干谷地带气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导致上升气流弱,①对;极地高压多在80-90°S,该地位于77°S,只有冬季极地高压北移时才会受其控制,而不是全年受控制,②错;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地带影响最显著,但图中沿岸地带有冰雪分布,无雪干谷距海较远反而没有冰雪,说明不是洋流因素,③错;无雪干谷地区山谷又窄又长,不利于外部水汽进入,空气干燥,难以形成降雪,④对,故选D。【10题详解】“行进在宽阔的河谷中”,河谷要宽阔,而①处河谷窄,④为山脊且等高线密集,排除①④;冰瀑要达到近千米,要求陡崖的高度也应达千米,图中等高距为200m,③处陡崖高度在400-800m之间,②处陡崖高度在800-1200m之间,因此②对,选B。【11题详解】结合图中经纬网分布情况判断出乙地位于甲地的正南方向,在甲看到乙山顶的日出日落,即乙地日出日落方向为正南,说明乙地这一天刚好有极昼极夜现象且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5月9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乙地没有极昼,A、B错;12月22日乙地虽有极昼现象,但日出日落时分太阳高度远大于0°(这一天刚好有极昼的地区为南极圈),D错;11月11日,太阳直射纬度约为13°S,因此乙地77°S附近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故选C。【点睛】1,日出日落时太阳的方位: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地区除外);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7-南(极昼地区除外);有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日落均为正北,南半球日出日落均为正南。2,图示经纬网图上下经度、左右纬度不对称,说明不是常规的横平竖直的经纬网,而是倾斜的,如下图所示。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图1为陕北小流域典型治理措施剖面示意图-8-图2为淤地坝不同时期的变化图。(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答案】(1)原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一年中的土壤侵蚀常由几次大暴雨造成;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强劲,土壤遭风蚀。(2)损失:大量泥沙淤积于干流的水电站,导致其库容减小,削弱水电站的发电能力;为减轻河床和库区泥沙淤积,需大量水用于冲沙入海(或水土流失导致下渗量减少,水资源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缩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减少。(3)作用:拦泥保土,蓄积地表径流;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以坝代桥,改善交通(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利于沟谷防灾减灾,保护下游生产生活安全。(4)生态效益: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结土壤;改善小气候,促进农林牧多种经营。【解析】【分析】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获取地理图文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审准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详解】(1)从材料“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信息入手,考虑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此时流水侵蚀严重;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以风蚀为主。(2)资源损失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主要是水资源、土地-9-资源的损失及由水土资源损失造成的进一步损失。水土流失使下渗减少,更多水资源直接注入海洋,造成水资源损失;搬运走大量泥沙,沟壑增多,土地面积减少,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冲走,土壤更贫瘠;水资源的减少会影响生物生存,损失生物资源;下游河道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水库库容减小,发电功能受损。(3)通过淤地坝拦水拦泥沙,拦水有利于蓄积更多水分,增加水资源;拦泥沙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从而减轻洪涝灾害,也可以增强当地防洪抗旱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淤地坝后期淤泥处变成了耕地,说明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坝顶平坦,利于车辆通行。(4)植被(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应从这些角度思考、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