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阶段排查回扣落实(八)[第一关:判断正误·测基础]1.同一种群内个体间既不存在地理隔离也不存在生殖隔离。(√)2.种群数量的指数增长其K值较大。(×)3.按照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规律,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4.可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5.“大鱼吃小鱼”应属典型的“捕食”关系。(×)6.冰川泥上的演替与火灾后草原上的演替,其起点是相同的。(×)7.群落的结构不仅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还包括时间结构。(√)8.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进行。(√)9.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10.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1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12.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13.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14.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呈现倒置状况,但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决不会倒置。(×)15.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属于生产者,但是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例外,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消费者。(√)16.次级消费者特指各种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17.生态系统中自养型生物未必是生产者,异养型生物未必是消费者。(×)18.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摄入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19.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部分。(√)20.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1.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2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4.生产者一定能固定CO2。(√)2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2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2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28.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29.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30.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3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32.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33.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2系统中生物的数量。(×)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36.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37.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3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40.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1.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42.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4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第二关:强化重点·提素养]1.在甲图中画出增长型的年龄组成曲线,在乙图中画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曲线。答案:如图所示:2.在甲图中画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在乙图中画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答案:如图所示:3.种群数量变化2条曲线再强化。3种群增长曲线图4.请画出蝗虫与草的种间关系曲线。答案:如图所示:5.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6.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答案:如图所示:7.必须把握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两幅重点图示。4图1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变化示意图(1)图1解读:在能量流动模型中,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最终分配是:①=②+(③+④)+⑤;在分析具体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每一营养级必然有存活个体,所以同化的能量一定有“未利用”部分,即①=[②+(③+④)+⑤]+“未利用”(“未利用”是指既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易错处: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④)不属于⑤而属于①(2)图2解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①大粗箭头表示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本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能量流动的方向(以箭头表示)为单向流动;③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④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营养级别的增加,营养级同化量越来越少;⑤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再被利用。8.再度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求新意。5碳循环示意图图示解读:(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为CO2,实现循环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传递主要是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2)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为单向的。(4)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9.画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曲线。答案:如图所示《教师备选题库》[第三关:易错强化·提考能]警示一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失分要记1.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1)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2)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3)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强化提能]1.[原创]如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6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错误;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最好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D错误。答案:C2.[2019·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错误;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即应开始防治鼠害,D错误。答案:C3.[2019·三亚模拟]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C警示二有关“种间关系”失分要记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7(1)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2)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强化提能]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年)12345678鼠种群数量(只)189001950014500105009500960095009600X种群数量(只)100120200250180170180170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解析: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A错误;物种X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B正确;由表中数量信息知,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C错误;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错误。答案:B警示三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失分要记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