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A.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B.F2性状分离比为3:1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D.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答案】C【解析】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故C正确;正是因为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值为1:1的配子,随机结合或,才会出现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F2性状分离比为3:1、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A、B、D均是分离定律实质的外在表现,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考点定位】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名师点睛】易错知识: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正是因为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比值为1:1的配子,随机结合或,才会出现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F2性状分离比为3:1、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所以A、B、D均是分离定律实质的外在表现,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2.孟德尔在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时,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基因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包括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对存在,A正确;首先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萨顿,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摩尔根,B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C正确;遗传因子在配子中成2单存在,D正确;答案是B。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假说的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答案】B【解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显隐性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孟德尔所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答案】A【解析】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故A正确;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3故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故C错误;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如连锁和交换、母系遗传等现象,故D错误.【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名师点睛】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孟德尔所作假设包括四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5.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遗传概率计算。后代表现型为2x2x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x1/2x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4=1/32。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x1/2x1/2=1/166.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型为黄色甜玉米的植株应约为()A.160B.240C.320D.480【答案】B【解析】【分析】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YySs,F1自交得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非甜(Y-S-):黄色甜(Y-ss):白色非甜(yyS-):白色甜(yyss)=9:3:3:1。据4此答题。【详解】根据题意,F1的基因型是YySs,F1自交得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非甜(Y-S-):黄色甜(Y-ss):白色非甜(yyS-):白色甜(yyss)=9:3:3:1,白色甜玉米占总数的1/16,有80株,黄色甜玉米占总数的3/16,所以有80×3=240株。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7.正常人对苯硫脲感觉味苦,称味者(T)为显性,有人对苯硫脲没有味觉,称味盲(t)。人的正常(A)对白化病(a)为显性。有一对味者夫妇生了一个味盲白化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TTAaxTTAaB.TtAaxTTAaC.TtAaxTtAaD.TtAAxTtAa【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味者夫妇生了一个味盲的孩子,则该夫妇均为杂合子Tt;一对不患白化病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则该夫妇均为杂合子Aa。因此,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TtAa×TtAa,味盲白化孩子的基因型为ttaa。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解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8.某种生物甲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甲与乙植株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他们的杂交后代表现型比值是3:3:1:1,则乙的基因型是A.YyRrB.yyrrC.Yyrr或yyRrD.YyRR【答案】C【解析】5【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详解】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3:1:1.而3:3:1:1可以分解成(3:1)×(1:1),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中,有一对为杂合子自交,另一对属于测交类型,所以乙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故C正确。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开,其上的等位基因分离B.等位基因总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C.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有非等位基因都可以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样染色体的分开,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A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对性状,所以总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B正确。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而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正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0.下列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正确的是()①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染色体②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③受精时精子全部进入卵细胞内④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成为4N条⑤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6【解析】试题分析: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所以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染色体,①正确;②由于精子通过变形,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②正确;③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内,③错误;④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成为2N条,④错误;⑤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⑤正确.所以正确的有①②⑤,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分子数目也减半②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DNA分子数目加倍时,染色体数目也加倍⑤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A.①②③B.①⑤C.④⑤⑥D.⑥⑦【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7(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①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所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时,DNA分子数目也减半,①正确;②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故在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③着丝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③错误;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由于DNA分子的复制导致DNA分子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④错误;⑤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⑤正确;⑥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而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⑥错误;⑦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与减二的前期相比染色体数没有减半,⑦错误。综上分析,①⑤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如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细胞可能是丙细胞的子细胞B.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C.乙、丙两个细胞均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D.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且都含有8条染色单体【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8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甲处于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