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义(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重点)2.区域发展过程图的判读(重点)3.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难点)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比较,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等。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常见)形式呈现学生用书P165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在①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②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点(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③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2)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会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这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④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2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⑦石油等矿产丰富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⑧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⑨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⑩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⑪畜牧业工业⑫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微探究1珠江三角洲和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珠江三角洲为水田耕作业,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农作物类型主要为水稻、甘蔗等;塔里木盆地为旱地耕作业,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农作物类型主要为小麦、棉花等。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微探究2区域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何差异巨大?答案不同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不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差异巨大,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影响也就有巨大差异。学生用书P1663考点一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4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方法技巧】区域位置特征的描述位置特征纬度位置高中低纬度、寒温热带(位于××纬度、或××带)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大陆(大洋)东西两岸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位于××半球)相对位置区域位置、山河位置等(位于××区域内、与××区域相邻,位于××山脉以×)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如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其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可以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例1】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中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影响不大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析题助思:自主解答:(1)__B__(2)__A__对|点|微|练(2018·四川德阳一诊)2004年以前,我国制造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但2004年以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6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比重逐渐提升。下图为1998-2009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四条曲线中代表中西部地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材料显示2004年以后,而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比重逐渐提升,排除A、D。环渤海地区经济较中、西部地区发达,因此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故C正确。答案C2.导致2004年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成本升高B.环境压力增大C.劳力成本提高D.经济政策改变解析2004年后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减小,是因为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导致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的转移。故D正确。土地成本升高、环境压力增大、劳力成本提高是产业转移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C错误。答案D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7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方法技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纵向分析过程,即循着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图所示:8【例2】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2)题。(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析题助思:第(1)题,由材料可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第(2)题,由发展模式图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工等多种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自主解答:(1)__B__(2)__D__对|点|微|练(2017·咸阳模拟)区域发展包括初期—成长—转型—再生等不同阶段。据此回答3—4题。3.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B.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C.转型阶段,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D.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解析区域发展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故区域空间结构较简单,A错误;区域成长阶段,工业化迅速发展,人地矛盾迅速激化,B项错误;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9工业和第三产业,D项错误。答案C4.区域发展从初期到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解析区域发展初期,人类对环境影响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压力增大,逐渐呈现不协调;再生阶段,随着人类行为的调整,重新出现人地协调。答案C学生用书P169读图析图巧夺分(二十二)——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的判读读图指导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另外,还有能够体现区域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如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示意图,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等。图1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图2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图3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判读技巧]在判读这一类示意图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要10逐图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最后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在对“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的判读中,一定要明确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该流域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在对“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的判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发生的显著变化。速生桉种植前(图a):天然次生林、灌丛茂密,沼泽面积大,地下水水位高,基本与沼泽的地下水水位持平。速生桉种植后(图b):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中,面积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田、旱地、林地、灌丛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地。变化面积为正值意味着增加,负值说明减少。纵观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水田、灌丛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旱地、裸岩地。应用提升(2017·山西考前质测)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2题。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政策C.人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