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1.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顺序正确的是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C.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种群—系统—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A、B、C、D四项中,只有B项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其余几项排列混乱。故B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酵母菌细胞内进行代谢的过程中,会发生的是()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时,ATP的消耗增加B.H2O和CO2反应产生贮存能量的有机物C.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试剂检测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丙酮酸变成酒精的同时产生[H]、能量、水和CO2【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代谢过程.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详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为耗能的过程,ATP的消耗增加,A正确;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不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B错误;由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试剂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丙酮酸2变成酒精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能产生CO2,不能产生H2O、[H]和ATP,D错误.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能量的供应B.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C.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D.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脊增大了膜面积,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多,能为心肌的收缩提供大量能量,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故浆细胞内有丰富的高尔基体,有利于抗体的分泌,B正确;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有许多运输物质的载体蛋白,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上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C正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一般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突触后膜(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D错误。故选D。4.以下是关于生物的进化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间的隔离3D.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答案】C【解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详解】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既可以是相互斗争,相互淘汰,从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导致进化发生,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正确;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若其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的话,则也是可以遗传的,D错误。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共同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B.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C.内环境中葡萄糖保持相对稳定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D.维持内环境中Na+、Cl-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4来源于Na+和Cl-。【详解】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成分,不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A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Cl-可以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维持内环境中Na+,Cl-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即行为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可由生物发出,也可由环境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B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5特点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7.图1和图2是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H2O2分解的条件而绘制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过氧化氢酶具有________。(3)图2中限制ab段和bc段O2产生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催化剂种类(过氧化氢酶和氯化铁)(2).H2O2浓度(3).高效性(4).H2O2浓度(5).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实验的两条曲线分别是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H2O2分解产生O2的曲线,此实验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更高效;分析题图2实验自变量为H2O2浓度,曲线ab段O2产生量随H2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此时O2产生速率的限制因素为H2O2浓度,bc段H2O2浓度增大,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此时限制因素为过氧化氢酶浓度。【详解】(1)这两个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所以对应的变化条件即催化剂种类和H2O2浓度为自变量。(2)分析图1可得过氧化氢酶相对FeCl3来说具有高效性的特点。(3)分析图2可得,ab段O2产生速率的限制因素是H2O2浓度,bc段O2产生速率的限制因素是过氧化氢酶浓度。【点睛】结合酶的作用和特性分析题图曲线是本题解题的关键。8.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甲所示的装置,图乙为C装置叶片在晴朗的夏季一天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6化碳的作用)(1)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甲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甲所示的实验设计能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一段时间后,抽取B装置中的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图甲C装置中的叶片进行脱水称重,欲使其质量最大,结合图乙中的曲线应选择____________点左右摘取叶片。【答案】(1).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水、光照、二氧化碳(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呼吸作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5).18【解析】【分析】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颜色。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互关系:项目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来源过程光H2O――→[H]+O2色素酶C6H12O6――→丙酮酸+4[H];酶2丙酮酸+6H2O――→6CO2+20[H]7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去路过程[H]、ATPC3――→(CH2O)酶酶24[H]+6O2――→12H2O场所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详解】(1)选择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图甲中的叶片先进行了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图甲中,A叶片割断主叶脉,导管被切断,这样A叶片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就形成以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B叶片和C叶片,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是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C叶片和D叶片,唯一不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是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图甲所示的实验设计能探究水、光、二氧化碳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3)B装置中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题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呼吸作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4)若对叶片进行脱水,此时称得的重量为叶片中的有机物的重要,观察图乙中曲线1可知,6点到18点之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产生并积累有机物,18点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开始消耗有机物,因此18点时叶片内有机物的含量最高,此时摘取叶片,脱水称重时质量最大。【点睛】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正确分析题图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