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范文第一部分:2011年伊宁县劳动力转移综述伊宁县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伊宁县是全疆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又是维稳大县。县辖16个乡、2个镇、2个地方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10万亩,总人口41.7万人,少数民族占85%,农村总户数7.1万户33.2万人,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万人。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牧民增收致富任务艰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把伊宁县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伊宁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方法,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农牧民的劳务收入都有了大幅增长,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以培训促转移输出初见成效,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劳务收入在农牧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12月30日,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8.41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5%,其中:州下达稳定性转移任务2.88万人(6个月以上),完成3.07万人,完成州下达任务的106%;有组织转移任务2.5万人,完成3.54万人,完成任务的141%;转移城镇就业任务2.8万人,完成3.447万人,完成任务的123%;转移外省区和境外就业任务0.32万人,完成0.67万人,完成任务的209%;(向博乐市、精河县、农四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等地输送拾花工2.97万人),实现劳务创收4.4亿元,完成州下达任务2.88亿元的152%,带动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1325.8元。人均增收356.8元。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伊宁县于2003年成立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人事劳动、农办、农业局、扶贫办、残联妇联、团委等20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建立健全县、乡、村队(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先后投入600万元,建成了1个县级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以“五统一”、“六到位”为标准设立了20个乡镇(场)和5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2010年又在县域14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了村一级,研究制定《伊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规划》,每年与各乡镇场和成员单位签订劳动力转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伊宁县《劳务经纪人管理制度》、《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工作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伊宁县将紧紧抓住中央和各省市全面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建设,加大人力、资金保障,用足、用活、用好促进城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真正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今后伊宁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来抓,为实现伊宁县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社会增添强有力的后劲。二、加强培训、促进就业一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培训中心、各类职业中学、技校、远程培训等培训力量,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劳动技能、汉语会话、法规法律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全面推进农民工由“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二是大力推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3+2”学习培训模式,促使新增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一技之长,积极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与疆内12家技工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委托培训与转移就业相挂钩,每年至少为伊宁县培训并转移就业800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三是坚持培训质量与就业效果挂钩,创新管理模式。劳动力培训过程采取开放式模式,一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都可在伊宁县开办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伊宁县的培训力量,职业技能鉴定均由自治州安排外县考评员执行,避免了人情鉴定和暗箱操作。将培训合格率--即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与培训补贴相挂钩,按鉴定合格人数给予补贴,促使培训机构注重提高培训质量。持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资待遇高于无证人员15-20%,有力促进了劳动者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持证上岗的意识,形成了培训过程、职业鉴定、实现就业相互挂钩的良性监督、管理机制,以培训促就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待遇的社会效应得到良好发挥,2010年—2011年全县已有22090人通过技能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5%以上。目前以上管理模式已在全州乃至疆内得到广泛推广。四是建立冬季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的长效机制。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利用4个月的冬闲时节,投入1500万元对全县18-35岁的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培训。给学员每人每天补贴交通、伙食费10元,考试合格后每人每天再奖励5元。此次培训分20天的军事训练、10天的公共课培训和70天的劳动技能培训三个阶段。“双语”培训贯穿始终。参加培训的6207名学员有5586人取得初级资格证书,合格率为90%;有4880人就业,就业率为81.3%。2011年11月份继续投入1500万元开展对6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培训活动,目前150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培训工作于11月28日全面展开,历时四个月。三、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一)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始终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强化教育引导。一方面组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算经济帐、收入帐,让群众认识到外出打工是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播放宣传片、播出用工信息、以播放在外出务工场景专题片等形式,对村干部、农村党员、“三老”人员、宗教人士、农牧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克服畏难情绪,解决“不敢出去”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基层办公设备条件,同时2011年共拿出6万元在伊宁县委工作会议上对上年度劳动力转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优秀经纪人进行隆重表彰,有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工作。(二)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按照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思路,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作为推动伊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如庆华集团、永煤集团、南岗化工等40多家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县,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二、三产也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全县共有230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和6230家个体工商户,目前伊宁县内生产型企业招录本地农民工1万多人、服务行业吸纳1.8万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几年来,伊宁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基地建设,形成了50万亩粮食、36万亩林果、6.7万亩蔬菜、牲畜年最高饲养量171万头(只)、家禽养殖最高饲养量1800万只的农业产业规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大力组织发动农牧民积极参与县内基础设施建设。伊宁县抗震安居、道路、水利、沼气池建设等工程都尽量招收伊宁县内农民工。2011年县政府又出台了新的扶持政策,批准经过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农牧民可以组成施工队、挂靠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创业,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机率。这几项建设就吸纳了本县农牧民1万余人次务工,创收达6000多万元。四是先后培育了胡地亚于孜乡的塔郡马铃薯合作社、愉群翁回族乡的忠祥摩托车坐垫和愉群翁花生、青年农场的富民蔬菜合作社、吉里于孜镇的弓月果蔬菜合作社、阿乌利亚刺绣合作社和篇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总结[]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如下:一、基本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二、主要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具体负责日常工作。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到人、层层负责。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各类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的和做法,引导农民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123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及任务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1、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