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亚的木匣子第一条:全国小学汉语口语课程一等奖《科里亚的木匣》《科里亚的木匣》说课稿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科里亚的木匣》,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这四个目标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掌握量,同时也达到了从课文迁移拓展到实际的目的。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3)(4)两点是本课的重、难点。二、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②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③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提问法和诵读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我采用提问导入,适时点拨的方法,一步一步展开教学。“万法读为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三、说学法我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学生良莠不齐,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生字词和勾画重要句词。这些都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准备分一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完成目标(1)(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可分为几段?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对全课的学习非常重要。)(二)研读课文1.板块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提前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分节读第一自然段:妈妈走了30步,埋下了箱子,而科利亚为什么数了10步?(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的习惯,带有目的性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2)指名回答后归纳段意:(归纳段意的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是全方面的训练方式。所以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只要是段意比较明确的课文,我都会让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2.板块二:学习课文第二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1)自由阅读前布置思考任务:找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2)教师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并提问:①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②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也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词,以达到最佳效果。)(3)抓住关键,引发思考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道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②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课件出示)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③提出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4)细读探究,讨论排除①讨论第1种可能性:引导学生读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并出示,点拨学生思考后从他们的对话中找到排除这一可能性的依据。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②讨论第2种可能性: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学生在读后,想一想妈妈用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大都不够精炼,这时教师可以帮助总结得出答案:数步法。篇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科里亚的木匣科利亚的木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导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2.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5.分段归纳。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题。(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3.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2.讨论思考题。(1)讨论思考题①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2)讨论思考题②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4)讨论思考题③教师引读,学生接读。(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指导学生读。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板书: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2、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四)课外延伸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15科利亚的木匣(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篇三:科里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6、《科里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