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纠结下载第一条:成大事者,读书后不纠结感情《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依稀记得首次接触罗辑思维是在微信上公众号里看到了一篇文章,至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是什么早已被我忘的一干二净,更多的印象却留在了这个自诩罗胖子的作者上。本以为是那个整天自比乔布斯,到处喊卖“锤子”的罗永浩,但迥然不同的语气风格,长篇大论的故事剖析让我毫无耐性地一拉到底,看到了这个自诩为胖子的罗振宇。而后,关于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我也没再看过,因为里面的分享多是故事,悟的透的是人生,悟不透的是生人。部门同事领了几本崭新的书回来,说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拿着手里的几本书,看着题目选来选去,选了一个最直白的标题——《成大事者不纠结》,一看作者还是罗胖子,脑海里一思考就马上准备换一本书了,因为自己内心里觉得成大事的最基本能力不就是果断的决策能力吗,如果他做事都瞻前顾后的,还能成大事?而且罗胖子给我的印象就是讲故事,不出意外,这本书就是用故事堆砌的,我甚至连翻开书验证自己猜测的想法都没有。但想换书的心思一涌动,就戛然而止了,因为同事说他选的那本是文言文题材的。心想既然换书不成,那就只有痛饮这碗“鸡汤”了,就当做积累故事吧。不出所料,这本书依旧是通过11个大人物的故事来树立“未来不迎,过往不恋”的核心思想。从被妄念缠身,而“配享太庙”名誉不保的张廷玉到专注当下,一战一筑基的曾国藩;从被拿破仑家族的辉煌绑架,妄图恢复拿破仑一世光荣的拿破仑三世到破后而立、声名鹊起的读书人卢梭;从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死守正确不敢犯错的loser嘉庆到不沉浸在过去恩怨、不跟未来较劲、不被人际关系绑定的李鸿章;从“我爱你,你就必须爱我”,道德绑架的雍正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做自己的甘地;从雄心壮志规划帝国蓝图受挫,而留恋往返于酒色之间的隋炀帝到拾掇烂局,稳扎稳打的奥古斯都屋大维;从二次出山,长袖善舞的曾国藩到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的胡适……罗胖子一反一正,一里一外地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做个明白人。如何做明白人呢?怎样做到“未来不迎,既往不恋”的状态呢?我想大多读者都能通过篇幅发现一个细节。全书六大章节,12碗“鸡汤”,有两碗都是曾国藩“熬”出来的,作者如此推崇之人究竟有和独特之处。无非是两点:一是曾国藩这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就事论事;二是曾国藩破解纠结的法门——专注于当下。这也是我看完全书唯一重新阅读了的篇章。就事论事这个事情说着很容易,听着也简单,但我们平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往往就是缺的就事论事能力。正如电影《老炮儿》中,城管张队(张译饰演)和卖煎饼的小贩“灯罩儿”(刘桦饰演)就无证在北京街头胡同头摆摊而争执,“灯罩儿”因为张队要扣留车辆而着急,一不小心把城管给推了。有脾气有身份的城管张队一抬手就给了“灯罩儿”一耳刮子。按理说这一耳刮子能直接掀起一场城管与小贩的战斗了,但“六爷”(冯小刚饰演)却处理下来了。他是怎么处理的呢?就事论事!小贩这边的问题有哪些:1.无照经营,该扣车!好,车交给城管,回去我再给你做一辆;2.撞烂车灯,该赔钱!赔,没钱也要借钱来赔。城管的问题呢?就是打了小贩那一耳刮子。怎么办?当然是打回来!“灯罩儿”下不去手,“六爷”来帮忙。就这样,“六爷”以他的方式摆平了一起“群体性事件”。他不屑于像看客一样去“起哄”,也不屑于像小贩一样去“妖魔”城管。在这个事情中,他没有去过分责怪城管,也没有去刻意袒护小贩,他的判罚是各打五十大板,以达到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平衡。电影《老炮儿》也如此桥段一般,落魄老炮儿守着自己的信仰,即使在新时代里凡事也得讲个“理”。电影也正是这样的基调吸引了一群又一群的影迷,可见就事论事这个理大家还是很能接受的。但也如同电影中勾勒的新时代一般,“讲理”已不再是很多人做事、做人的准则了。专注经常是我们对自己做事甚至做人的要求,但却很难做到的一点。有时你以为你做到了,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往往都是出自一个原因:纠缠在过去、未来的某件事或某种想法中。比如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欺负,而欺负他的孩子的家长又正是你的下属,即使当下你能做到面不改色地接受他的道歉,难道你还能保证后续日常工作分配合理,年终考评不打印象分吗?难道你的下属不会在你某次发脾气时认为你还在因为孩子的事而故意针对他吗?答案毋庸置疑,我们即使做好了自己,也做不好别人眼中有瑕疵的自己,因为人很难不纠缠于过去。又比如某位好友向你借钱,你不借又怕伤害两人友谊,借了又怕好友不还,你一提还钱还成了好友眼中的恶人,从而进退两难。为何如此纠结,就是因为我们被我们未来的动作所影响了。借钱是当下的事,还钱是未来的事,不还是你的臆想。把三者拿到一个时间段来做决策,必定让你不知所措。因此,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除了曾国藩的两点处世哲学,书中还有一个词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妄念”。何为妄念,就是自己想办但办不到,必须依赖别人帮助自己来完成的想法。比如我自己想涨工资,想升职就必须得经过公司领导的层层审批来实现。然后,实现不了此妄念时,我们就会种种埋怨,这时我觉得李鸿章处世哲学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从不跟人意气用事,你慈禧让我去谈条约、谈赔款,我就说最好别让我去。你如果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岁数,我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因为我不会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比如割地后百姓的咒骂等,卖国贼等名声),我的所有注意力都在事上。看住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就是他的处事原则。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脑海每天都有升职加薪的妄念,忘掉了现在该做的事,那么你的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了价值。书中作者有句工作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个下个老板看的。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既是为现在的公司、单位做贡献,与此同时也是在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看到。这样也许是老板,也许是风险投资人,他们会找上门来,来利用我们的这个本事。“鸡汤”喝完,留在自己体内的“营养”就是以上三个处世原则。记得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成年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受到他是关在一个无从脱逃的牢笼里面”。是的,生活总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或困难,我们也必须去面对,去担当。但我相信只要理出恼人的弦,就事论事地去解决,不缅怀过去,不臆想未来,活在牢笼的日子也可多姿多彩,毕竟我们也不愿意逃出去!个人推荐指数(总分★★★★★):★★1.觉得自己做事纠结的人:★★★2.觉得自己事情多且杂的人:★★★3.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处不好的人:★篇二: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这样一个站在历史兴衰节点上的人物,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去挖掘探讨。破纠结最好的法门:专注于当下我想通过《战天京》这本书里描述的故事,还有曾国藩这个人,来破解一个话题:两难中的纠结。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遇到两难。举个例子,有朋友找你借钱,你舍不得,可是又怕得罪他,这不就纠结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仔细分析一下你纠结的具体事情,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你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的结果,放在了现在。其实,只要你往前走,你会发现根本没有矛盾。这话怎么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在网上问我,说最近与一个女孩网恋,但是父母坚决反对。他要是跟女孩在一起,就是对父母不孝;要是跟父母在一起,又断送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所以很纠结,这该怎么办?我说很简单,该爱这个女孩你就去爱,该结婚就结婚;同时,该孝顺父母,你就孝顺父母,哪有父母会一辈子记恨子女的?只是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调到了现在,所以才让它产生了矛盾。因此,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我自己为人处世其实就是这样。我这个人有点直,说得不好听一点儿,就是个二杆子。二杆子一定不好吗?不见得。比如说遇到事情的时候,我该发火就发火,然后该跟别人好就跟别人好。时间一长,别人就知道我是这样的性格,谁也不会把我当坏人来看,会觉得我具有很大的确定性,跟我交往的时候不需要玩什么心眼,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这套心法我是从哪儿学来的呢?我是通过观察我一个同学认识到的。我这个同学在一个很大的机构里工作,那里面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我总说他“政商”为零。他对很多人的阴谋诡计完全无感,看见就跟没看见一样。但是他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在业务上非常棒。这样一个人,最后反而成了那个环境里面的最后赢家,现在官还当得挺大。从他的身上,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为人处世切忌“目光远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这样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一个“诚”字走天下曾国藩用的其实也是这样一套心法。有个字在古代儒家的修身当中非常重要,就是诚恳的“诚”字。李鸿章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就说我的老师曾国藩,教我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诚”字,这真的是让我受益无穷。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们打痞子腔,跟他们耍无赖。”曾国藩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一个‘诚’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当中,经常就是这样的。《战天京》这本书里还写到一个例子——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这就是晚清史上着名的刺马案。慈禧怀疑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干的,于是把他叫来,阴阳怪气地问:“此事甚奇呀!”曾国藩回答得非常简单:“我也觉得此事甚奇。”一个字也不多说,完全不跟老佛爷辩解。老佛爷拿他一点儿招都没有。另外一个例子,朝廷要封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个官,曾国荃嫌小,就打算撂挑子,给朝廷上了一个表章,要求再给自己降级。曾国藩劝他不要这样,说慈禧、恭亲王奕?都是明白人,千万不要跟老中医玩偏方。何必呢?跟明白人不要干这种事。再比如说,左宗棠经常在背后给曾国藩捅刀子,曾国藩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简单,该解释这件事就解释这件事,过后我全当没发生过;该帮你左宗棠的时候,我还是要帮你。这就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也就说回到了我前面讲的那个贬义词:鼠目寸光。我就处理眼下这一件事,处理好了,不考虑周边的第二层、第三层博弈关系,这反而是在乱局中、变局中最最聪明的方法。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人的境界差距就是这么一点儿。我们如果在地上画一道半米宽、5米长的通道,你走过去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条通道两旁是悬崖,你还能走过去吗?你就会肝儿颤。为什么会肝儿颤?因为你会想到未来,向左一步会掉下去,向右一步也会掉下去。其实是你想多了,如果你没想两边,半米的宽度足够你走很长的距离,完全不会掉下去。为什么有的人做事那么顺呢?往往就是他专注于当下,没想太多。最后,我再给大家讲两句话我听来的话第一句,仍然来自于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第二句,来自于我师兄刘春,就是微博上非常著名的刘春。他曾经也在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的大机构中工作,我就问他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当时刘春师兄跟我讲了十六个字的箴言,我一直记到了今天。哪十六个字?“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如果一个人真能做到这一点,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干什么样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国藩那样的事业,我想他的人生也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篇三:曾国藩成大事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