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魏晋风度第1部分:《中国通史》文件目录《中国通史》100集纪录片目录1.中华道路2.中华祖先3.农业起源4.文明起源5.邦国时代6.夏王朝觅踪7.殷商兴亡8.商代文明9.武王克商10.周公摄政11.周王室的衰落12.春秋争霸13.孔子14.列国变法15.战国七雄16.诸子百家17.秦国崛起18.秦始皇统一中国19.楚汉战争20.郡国并行21.文景之治22.汉武帝23.两汉经学24.昭宣政治25.王莽改制26.光武中兴27.丝绸之路28.清议与党锢29.黄巾起义30.三国鼎立31.诸葛亮治蜀32.西晋统一33.魏晋风度34.门阀统治35.梁武帝治国36.孝文帝改革37.北周武帝38.陈朝兴亡39.魏晋佛教40.再造统一41.炀帝功过42.贞观之治43.武则天44.开天盛世45.安史之乱46.中晚唐的困局47.世界都会长安48.吐蕃兴衰49.敦煌50.唐朝的对外关系51.唐代宗教52.五代十国53.宋太祖54.澶渊之盟55.与士大夫共治天下56.王安石变法57.靖康之难58.宋金和战59.偏安东南60.东京梦华61.宋代新儒学62.宋代文化63.契丹兴起64.西辽建国65.完颜阿骨打66.金朝兴亡67.辽金文化68.西夏兴亡69.蒙古兴起70.忽必烈大帝71.两都巡幸72.大元帝师八思巴73.海上丝绸之路74.马可波罗与中国75.元顺帝76.明太祖朱元璋77.永乐迁都78.郑和下西洋79.内阁制度80.土木堡之变81.王阳明心学82.海疆与互市83.张居正改革84.耶稣会士来华85.江南市镇86.白银资本87.崇祯帝88.入主中原89.王朝的稳固90.收复台湾91.统一大业92.军机处93.摊丁入亩94.文治与文字狱95.被动的自强96.鸦片战争97.太平天国98.甲午战争99.维新与革命100.帝制的终结篇二:中央电视台电视连续剧《中国通史》章回标题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电视剧章回标题1.中华道路;2.中华先祖;3.农业起源;4.文明起源;5.邦国时代;6.夏王朝觅踪;7.殷商兴亡;8.商代文明;9.武王克商;10.周王摄政;11.周王室的衰落;12.春秋争霸;13.孔子;14.列国变法;15.战国七雄;16.诸子百家;17.秦国崛起;18.秦始皇统一中国;19.楚汉战争;20.郡国并行;21.文景之治;22.汉武帝;23.两汉经学;24.昭宣政治;25.王莽改制;26.光武中兴;27.丝绸之路;28.清议与党锢;29.黄巾起义;30.三国鼎立31.诸葛亮治蜀32.西晋统一;33.魏晋风度;34.门阀政治35.梁武帝治国;36.北魏孝文王改革;37.北周武帝;38.陈朝灭亡;39.魏晋佛教;40.再造统一;41.炀帝功过;42.贞观之治;43.武则天;44.开天盛世;45.安史之乱;46.中晚唐的困局;47.世界都会长安;48.吐蕃兴衰;49.敦煌;50.唐朝的对外关系;51.唐代宗教;52.五代十国;53.宋太祖;54.澶渊之盟;55.与士大夫共治天下;56.王安石变法;57.靖康之难;58.宋金和战;59.偏安东南;60.东京梦华;61.宋代新儒学62.宋代文化63.契丹兴起;64.西辽建国;65.完颜阿骨打;66.金朝兴亡;67.辽金文化;68.西夏灭亡;69.蒙古兴起;70.忽必烈大帝;71.两都巡幸;72.大元帝师八思巴;73.海上丝绸之路;74.马可波罗与中国;75.元顺帝;76.明太祖朱元璋;77.永乐迁都;78.郑和下西洋;79.内阁制度;80.土木堡之变;81.王阳明心学;82.海疆与互市;83.张居正改革;84.耶稣会士来华;85.江南市镇;86.白银资本;87.崇祯帝;88.入主中原;89.王朝的稳固;90.收复台湾;91.统一大业;92.军机处;93.摊丁入亩;94.文治与文字狱;95.被动的自强;96.鸦片战争;97.太平天国;98.甲午战争;99.维新与革命;100.帝制的终结。篇三:中国通史试题一,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方面:1.秦军有以下特点:1).纪律森严。2).赏罚分明。3).更大的编制。4).更优的武器生产。5).拥有不出世的天才将领。秦人带给我们一些震撼的名字:白起,蒙恬,蒙括,王翦,王贲......或许从今天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脸上依稀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2.军事谋略上,主要有:1).分化瓦解、各个击灭的战争指导思想。嬴政为消灭六国,对敌采取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段。重视用间,以重金收买六国权臣,扰乱其计谋,瓦解其斗志,离间其良将。2).筑墙而守、徙民实边的边防思想。嬴政在击走匈奴后,命蒙恬主持修筑长城,增设亭障连接燕、赵、秦旧长城绵延数千里,另开筑直道,驻守重兵,移民实边以为北方屏障。3).全民总体战略。即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把能参与战争的一切人都推到了战争前线。经济方面:1.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2.秦始皇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3.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4.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5.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6.促进制造工艺。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清洗。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于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有两个方士(以求神仙、炼仙丹为业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过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们,他们已经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来。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于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其余犯禁的儒生被流放边境。政权方面:1.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2.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3.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4.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第一,修造长城。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第五,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二,概述汉承秦制: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所谓“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负责管理军事,“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于丞相,是丞相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掌司法是御史大夫的主要职掌。御史大夫并不受制于丞相,而是直接受命于皇帝。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三:概述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一、建立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指:中央的决策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和颁布皇帝诏令,头子称“内史令”;中央的审议机构——门下省,负责审察政令,头子称“纳言”;中央的执行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头子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二、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两级制。三、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必须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县佐官要三年一换,不能连任。所用之人,必须是外州县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征用。四、重视吏治,奖励良吏,严惩奸吏。五、废除“九品中正制”,命令各地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上来的人才当中再以考试加以选拔。六、废除前朝各种酷刑,以“以轻代重,化死为生”为指导思想,颁布了《开皇律》。七、将所有士兵的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士兵的职责,受军府管辖。八、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军事装备立即停止制造和销毁,军人子弟应弃武从文,要把尚武之风变成习文之气。九、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两项措施,严格核对户口,实行户籍制度。十、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调整租赋。十一、命令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以便把潼关以东的东西运到首都,也为两岸土地提供灌溉条件。十二、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四:为什么宋朝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有它辉煌的一面,它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纪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北宋的科举制基本上本着“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封建王朝选拔出各级政府官员和人才,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这也为以后官僚政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最能反映宋朝官僚政治特点的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宋初统治者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力,将一切行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空前强化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二、宋朝传统农业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其二是,原先水稻栽培采取粗放的直播法,这一时期把直播法改造成为移植法,也就是说,过去把稻种直接撒播到田里,现在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培育,然后移植(即插秧)到大田。其三是,对于水稻栽培的各个环节都讲究精耕细作:秋收后的耕田,务求再三深耕,使土壤疏松细碎;春耕时再三耕、耙,使土细如泥。三、宋朝的“商业革命”如果对宋朝的首都东京(开封)与唐朝的首都长安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也可以从这个中原大都市中看到商业革命的真实状况。唐朝的长安是一个棋盘状的封闭结构,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坊”,商业区也封闭在“坊”的区域内,这就是东市与西市。这种封闭性结构在宋朝的开封被打破了。随着开封的繁荣,不再有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这种变革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的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开封城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四、领先于世界的宋朝科技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突破。五、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与南方人民一起,共同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南迁,是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两次南迁高潮之后的第三次高潮。此后,南方地区的开发,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都有明显的发展。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五:试述雍正的历史功绩整顿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