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历史名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瓯历史名人第一部分:建瓯通氏卷概述建瓯通姓氏卷总述根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建瓯这块金瓯宝地繁衍生息。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姓,明、清时期由福安迁入;苗族聚居于川石乡的山村,以彭、马两姓居多,传闻是因战乱从湘西迁徙传入。在历史上,封建社会宗亲相系,建瓯聚族而居的情况较多,境内部分农村为单一姓氏村寨,如吉阳的冯氏、玉溪吴氏、徐地的李氏、漈村和杨墩的杨氏、山边的潘氏、阳泽的江氏、百丈的陈氏、东峰的魏氏、桂林的谢氏、党人口繁衍较多的姓氏群落。在城镇,某些姓氏繁衍发展,形成连片的居住点,有的聚族占居整条街巷。现在,随从各姓氏入迁建瓯的时间上看,汉代有张姓等;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因避乱入闽而迁入建瓯的有陈、林、宋代入迁建瓯的主要有朱、杨等姓;元代入迁建瓯的主要有葛、滕等姓。根据本次全市姓氏人口调查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8月,除瓯宁街道以外,建瓯市共有人口486,289人,分属从姓氏人口数量看,全市人口在1万以上的有张、陈、吴、叶、黄、李、林、谢、魏、刘、范、江、郑、杨、人口的65.40%,其中张姓人口最多,共有450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26%;人口在5000至1在1000以上的姓氏多达65个,占姓氏总数的15.12%以上;人口在100至1000之间的姓氏有77个,占姓氏总喜、洒等)多达103个,占姓氏总数的23.95%。建瓯各姓氏谱牒方面已知保存较好的有:《紫阳朱氏建安谱》、杉洋《叶氏宗谱?分谱》、《琼溪江氏宗谱》、《《大乐黄氏宗谱》等。建瓯各姓氏文物方面保存较好的有:艮泉井、尚书井、恭利祠、朱熹对镜写真石刻板、建州叶灏公祠、琼溪石鼓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姓氏历代人才济济,经查,建瓯历史上有典可查的就有宰辅10位,状元6位,进士115大量的历史文物、旧志、谱牒等文献资料表明,建瓯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地灵人杰、名人辈出、人文荟萃的宝地。篇二:福建建瓯旅游简介福建建瓯旅游简介福建建瓯旅游简介建瓯地处闽北内陆山区,武夷山东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是“福建”最早设县之一,历代曾为郡、州、道、府、路的治所,是“闽国古都”、“八闽首府”、“御茶苑”故地,有“一府三庙学,一城三衙门”之称,历史上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建”就取之于福州、建州首字。建瓯历史名人和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奇特,旅游资源丰富。现从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绿色生态、山水景观、民俗风情、自然地理等方面来分析建瓯旅游资源现状。一、历史古迹1、古文化遗址建瓯人文遗址景观众多,有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小桥黄窠山遗址、东汉覆船山遗址、小松渔村宋窑址、东游下塘唐窑址、小桥郑氏养蒙书院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等。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北苑御茶园遗址----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嘉靖《建宁府志》载:“龙启(五代十国延均年号)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现存北苑御茶园“凿字岩”在城东东峰镇焙前村附近的“林垅”小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下刻有楷书80字,为北苑茶园纪事文,为北宋庆历二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园鼎盛时期所刻。北苑御茶园作坊遗址在“林垅”之下,目前已发现北苑六角井遗址一处和作坊遗址多处。1995年元月,日本学者林屋晴三慕名来建瓯,看到北苑摩崖石刻等遗址,认为在“北苑”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制茶工艺的祖地的茶文化的发源地,欣然出资修亭保护。北苑御茶园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古城门遗址五凤楼----今称鼓楼,位于市区中心,坐北朝南,属城楼式古建筑,楼高23米,宽50米,楼下有拱门洞三个,纵深13米,人民路自此穿行而过。“五凤楼”的前身是公元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名为“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坐北朝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周红柱挺立,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古城门----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至民国,建瓯城垣有废无修,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存“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威武门----(西门),位于西大街出城口,拱形门洞高4米,宽4.5米,城墙厚21米。城墙正面门洞上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威武门”3字,四周凸刻云雷纹。临江门----位于管葡路西侧,频临建溪。城墙高6米、厚21米,拱形城门洞高4米、宽4.5米。通济门----位于城西南建溪河岸,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3.5米、深7米,城门洞上方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通济门”3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重修时所题,城门外为航运码头。通仙门----又称长桥门,位于城南偏东方向,面临东溪。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5米、深24米。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城门顶上尚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近年重建加固,其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城楼上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为“太保楼”。广德门----位于水南桥头,这次修建水南桥时被挖掘出来,但按照省里文物专家的意见,暂时不予开发,但在其不远处将建广德楼,目前正在规划中。3、古民居甪里新闾古民居群----位于龙村擎天岩山脚下大汴地村的,由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通过里弄、通道、房屋之间的边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房宅和周围的山乡环境、竹林、山涧、田野和谐地组成一体。巧溪古民居----位于吉阳镇境内,村庄四面环山,西南有海拔1384米的郭岩山为屏障,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清朝是这个村庄发展的鼎盛时期,钦命5―9品军功有52人、国子监生有8人、太学生36人、〉府庠生26人、府武生8人、贡元4人、进士2人。被誉为地灵人杰的书香巧溪,在村尾进出村的要道上至今还保留有清乾隆庚辰年(1760年)的“巧水流长”题刻。五石古民居----西出建瓯往南武路北行约二十公里,一处规模恢宏的古宅群便跃入眼帘,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这个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古茶庄,随着旅游以及民间古民居探寻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伍石茶庄屏风墙上的两幅藏诗竹画因百年来无人参透,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党城古民居----在建瓯东游党城村,这一民居保存着80多栋,建筑彩绘镂刻、雕梁画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闽北也不多见。来到建瓯东游党城沿着半月形的古街走进东游党城村,古式民居映入眼帘,民居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到八拼、二到三进厅的建筑,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势,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匾额都体现了当年造房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建筑的梁柱、斗拱、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梁架彩绘、拱斗彩绘历经两百余年鲜艳不减当年,石雕、木雕,镂刻古朴,石花架、石戽工艺精湛。城区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城区铁井栏、紫芝街一带传统街区目前仍保存着原有的街宽4米、建筑多以木构和土木结构为主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街区现存有刘氏五忠祠、尚书井、练氏夫人祠、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墅等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但紫芝街北段东侧已被龙成房地产公司进行商品房开发,铁井栏东段南侧即将被体育场二期改建工程开发为楼房;街区内的古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状况令人担忧。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的巷宽3米,原有的深宅大院高墙景观和库厝毗连的景象,因受1998年“6.22”水灾破坏和灾后重建,损毁比较严重。目前保存较好的还有18幢,特别是五通巷叶氏(6幢)和倪氏、胡氏、张氏、谢氏民宅、序五里闽北临委旧址和管葡小学分校、大甲巷的南阳寄庐等传统风貌依旧。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4、宗教寺庙建瓯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宗教寺庙数量多、规模大。光孝寺、东岳庙、建宁府孔庙是建瓯佛、道、儒三教最具代表性的,这三个寺庙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在全省县(市)级中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在城东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为清嘉庆19年(1814年)重建的建筑物,大殿主脊梁上还留有“大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字样。殿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东岳庙分为天王殿、前殿、大殿、后宫殿四部份。大殿又称圣帝殿,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岳帝爷,即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几百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庙会,各方信士云集朝圣,为古建州第一大庙会。东岳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孔庙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孔庙后侧的建瓯博物馆内还保存大量建瓯出土的古文物,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档次之高,均属全省县市博物馆之首。在小桥阳泽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是解放后全国发观的最大一件甬钟,宋代青铜音盏是全国所仅见,还有富于地方色彩的西汉陶器、唐宋多角罐、蟠龙瓶及历代古钱币、瓷器、玉器等文物精品。光孝寺---全称报恩光孝寺,位于建瓯水南铁狮峰之麓,建溪之滨,依山傍水,坐南朝北,规模宏大,环境清幽,自古以来便是全省最著名的大寺庙之一,素以“北有光孝,南有开元”而蜚声海内外。光孝寺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85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宇”、“万寿”,南宋七年(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寺。全寺由外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东西回廊,组成封闭式建筑群落。唐时,日本野山空法师曾临寺膜拜,清顺治帝曾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历代闽、浙、赣僧人都以光孝寺为求圣地。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三清宫----位于芝城南郊的云际山。芝城南郊古称紫芝坊,是古建州的二十九坊之一。紫芝坊层峦叠嶂,林木葱茏,而云际山则雄居南郊群山之巅。三清宫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五步梁十一檩抬梁式屋架,四侧翼角高翘,金柱全部采用建瓯特色树种——锥栗原木,这在锥栗之乡亦属罕见。三清宫大殿座西朝东,面积96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禄寿喜四大仙。三清宫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侧有百仙殿和吕祖殿。大殿广场下方是历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从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