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漫谈之四一、儒家简介在中国古代,儒家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文化流派。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孔子(BC551——BC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为什么把孔子创立的学派叫做儒家?因为孔子在年轻的时候给别人做过吹鼓手。所谓“吹鼓手”,就是专门为人送葬,在葬礼上吹奏乐器,替人家哭灵。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吹鼓手”叫做“儒”,所以后来把孔子创立的学派叫做儒家。孟子孟子(BC372——BC289),名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母三迁”的传说“人生三乐”:第一,父母俱在,兄弟平安;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荀子荀子(BC313——BC238)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校长)。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一个是担任秦国丞相的李斯二、儒家的人本思想1、孔子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人本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第二,“重人事而轻鬼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孔子的人本思想第三,重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反对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祭祀制度,诅咒发明用陶俑殉葬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只问人,不问马”。(《论语、乡党》)把人的生命和价值置于物之上,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重视。孟子的人本主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魏征)“民为邦本”,认为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首先,孟子谴责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其次,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荀子的人本思想荀子的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地位、价值的高扬上。“人最为天下贵”“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王制》)三、儒家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性。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爱面子,有羞耻心);辞让之心(谦虚礼貌);是非之心(有是非、对错观念)。人虽然有先天的善性,但必须注意后天的修养。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努力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心;二是选择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本性,因此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导致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有自己的生理欲望。人性虽然是恶的,但可以后天改造。“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论》)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劝学》)四、儒家的忠孝思想1、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血缘社会,是一个由家庭、家族、宗族和国家四级构成的严密社会系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是由若干个具有亲近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宗族则是有若干个出自于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组成。国家则是天下的大家庭。2、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在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时,则要舍小家顾大家。首先为国家和君主尽忠,然后才为父母尽孝。儒家这种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把“尽忠”置于“尽孝”之上的观念,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渊源。3、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血缘关系。要求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汉朝则演变为“父为子纲”、“长兄为父”。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以孝为先”的思想,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从汉朝开始,一些统治者宣传“以孝治国”。五、儒家的人生态度1、由人生短暂导向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第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高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儒家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孔子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可能实现不了,却仍然坚定不移去做。它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带有悲剧意味的牺牲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举世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孔子人生态度的第二方面,“不忧不惧”,“乐以忘忧”。所谓“不忧不惧”,就是不忧愁、不痛苦、不害怕。所谓“乐以忘忧”,就是高兴、快乐忘记了忧愁。孔子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自己也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颜乐处的奥秘:人生不应当以物质生活为唯一的追求,而应当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人生在物质生活的贫困可以由精神生活的充实来弥补。孟子的人生态度在人生态度上,孟子主要是强调人们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孟子:“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荀子的人生态度荀子的人生态度是强调人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去战胜困难、战胜挫折、征服自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修身》)荀子人生态度的第二方面,是主张“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说,人不应该做大自然的奴隶,而应该做大自然的主人。荀子的“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和“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构成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六、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1、主张“推己及物,推物及人,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思考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浮游于海”。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非常高妙的人生境界,不能把它理解为老好人、折衷主义、放弃原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七、儒家的道德修养儒家的道德修养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到艰苦的环境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2、节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不是要消灭人的物质欲望,而是要把物质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出现人欲横流的局面。3、加强自我反省八、人格平等与人格尊严1、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2、捍卫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是中国古代志士仁人“杀身取义,舍身成仁”的力量源泉。九、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1、儒家“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以人为本的观点体现了对人价值的重视和对人生的关怀,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进步潮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没有出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狂热,没有出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我们应该感谢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宗教的怀疑态度。(2)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图经济的一时发展而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它要求我们党和政府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首先必须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2、儒家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现代价值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如果不自强不息,努力工作,就无法生存,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会被时代淘汰。一个民族和国家也要自强不息,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甚至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价值、人格尊严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