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第一部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原因1、兴起与原因(1)兴起(a)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与当地的迦南人逐渐融合,形成农耕的以色列部落;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犹太人之间开始产生不幸意识和罪恶意识。(b)公元前13世纪末叶,犹太人之间出现了先知摩西,其著名的摩西十诫构成了犹太人不可违背的基本行为规范,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苛严刻板的律法。(c)面对现实的苦难,犹太人一面小心谨慎地恪守着各种诫命和律法,一面殷切地期待复国救主的降临。(d)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公元前586年,在著名的犹太人“巴比伦之囚”事件中衍生出“受膏者”(即弥撒亚)和“千禧年”的观念。(e)在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热认作弥撒亚(即基督),他们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2)原因:(a)文化渊源上:普遍推崇“两希”(即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传统之说,具体而言,就是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b)历史渊源上:a.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由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迦南人融合而形成以色列部落后,在公元前13世纪末叶开始后的1000多年里几乎都在处于被异族所征服和奴役之下,犹太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同时,由于反抗无果,犹太人又产生了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把民族的苦难归咎于祖先和族人对上帝的不虔诚。他们坚信,虽然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但雅赫威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福于自己。b.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后,处于奴役的犹太人仍然相信会有弥撒亚来解救他们,但因当时犹太教中在宗教态度和观点方面的分歧而形成了互不相同的派别,且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c)思想渊源上:伴随着犹太人的充满罪孽意识地奴役苦难史,产生了“摩西五诫”和“摩西十诫”,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唯一选民,苦难只是暂时的,只是上帝的一种“考验”,“复国救主”终会降临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其精神追求中。(d)政治渊源:基督教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是罗马社会的广大下层群众在现实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解脱的结果。2、发展及原因(1)发展(a)大约公元30年左右,基督教开始渗透于罗马各个角落,逐渐发展成一种普世性的宗教;(b)大约公元42年,耶稣门徒彼得来到罗马并建立了罗马教会;公元64年,彼得与保罗被暴君尼禄钉死在十字架;(c)从公元64年尼禄第一次迫害基督徒到公元313年《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基督徒遭受了十次以上的大规模迫害,以及数不胜数的欺凌、侮辱和歧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加入,最终基督教超越甚至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d)虽然屡屡遭受磨难和罗马帝国的迫害,基督教仍然在日益衰朽的罗马帝国中顽强地生长起来,并且影响从犹太人和罗马下层民众中逐渐扩散到罗马军队、贵族和政府官员中;(e)公元260年后的四十年“长期和平期”,基督教势力再增;(f)公元303年,最后一次遭到大规模镇压,但基督教仍然顽强存在于罗马民族和上层人士中;(g)君士坦丁执政后,他扶持基督教发展;(h)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即《宽容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经受250年的迫害之后,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i)君士坦丁临终之际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公元361年,“叛徒者”朱利安夺取了罗马帝国统治权,基督教再一次遭到镇压;(j)公元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敕令,要求全体罗马人民“遵守神圣使徒彼得带给罗马人的信仰”,此后的十多年间,基督教被其置于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至此,历经艰辛的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k)日耳曼人摧毁西罗马帝国后,其所经营的世俗权力下的封闭而鄙陋的状况为基督教会全面控制精神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帝国权威逐渐被教会的权威所取代,凯撒的王国让位于上帝的王国;(l)在中世纪,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一方、以日耳曼封建王朝为另一方的教俗之争,构成了西欧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m)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n)公元511年,克洛维下令召开了奥尔良宗教会议,会议将宗教法规提高到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权威性,用基督教堂代替了法兰克人传统神庙的神圣地位,并且制定了教堂避难法;不久以后,基督教就成为全体法兰克人都必须信奉的宗教,教会的财产和各种特权受到了国王的庇护。在法兰克人人的影响之下,原来信奉阿里乌主义的其他蛮族部落也纷纷改奉正统派基督教。(o)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主教权力不断上升,教会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p)七世纪中叶以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在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等地都已经一劳永逸地得到了确立。(q)751年,加洛林家族的丕平的“丕平赠土”成为“教皇国”的开端。在加洛林王朝时代,原本粗野的武士集团发展演变为骑士阶层,促进和丰富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其实理想或骑士精神的基本内容。(r)公元9世纪以后,在意大利开始出现隶属于教会的学校(s)到了10世纪,修道院已发展成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的命脉;基督教在中世纪成为整个西欧社会唯一的宗教信仰。(t)1054年,东部教会与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驱逐出教,标志着西部的罗马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分道扬镳,即基督教大分裂。而这次分裂直接导致了由西方天主教徒和君士坦丁堡对付伊斯兰教世界的十字军东征的应运而生(u)随着法兰克帝国的解体,教会开始摆脱皇帝的控制,不再履行向皇帝效忠的职责;教皇不满足于拉文那的弹丸之地,在领土和世俗统治方面表现出更大的野心;(v)1073年,教会的强硬派人物希尔德布兰登上了教皇宝座(即格利高里七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迫使亨利四世承认了教会的至高无上地位。(w)公元1122年,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署的《沃尔姆斯宗教合约》,教会开始拥有了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的实力;(x)英诺森三世登上教皇宝座后,大力鼓吹“王权来自于教皇”,从而使罗马教会的世俗权力达到了顶峰;在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的“阿维农之囚”后,又出现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y)伴随基督教的深入发展,产生了基督教哲学(包括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z)受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上的表现为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2)原因(a)经济上:a.西欧封建社会在中世纪形成了以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力的社会基本单元为主要内容的封建制度;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以封邑为政治性基本单位,以庄园为经济性单位;这种“小而全”的庄园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封建制的这种分散而相互闭塞的经济结构,不仅构成了中世纪西欧社会分崩离析的政治格局的经济基础,而且也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条件。b.就会从穷苦人的精神抚慰所变成了最富有的庄园主;除了世俗贵族和骑士所占有的大大小小庄园之外,基督教会和教士们也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c.779年,查理曼大地的一系列措施,使教会在对自由民土地的变本加厉的兼收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赐地”,使得教会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d.修道院经济,在接受国王“赐地”和兼并自由民土地的过程中迅速膨胀,占据了大量的田地、森林、牧场、磨坊和葡萄园;到了10世纪,修道院发展成西欧最大的庄园主,寺院经济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西欧经济的命脉;(b)政治上:a.起初罗马人迫害基督教徒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尼禄首开先河后,罗马统治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基督徒进行了奇迹残酷的迫害活动;b.基督徒的狂热殉道行为进一步引发了罗马统治者对基督徒的更加残酷的迫害;c.基督教面对罗马帝国的暴戾,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无形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使得其影响从犹太人和罗马下层民众中逐渐扩散到罗马军队、贵族和政府官员中;d.当君士坦丁执政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开始改变对基督教的敌视政策,转而采取了扶持基督教的亲善态度;e.继君士坦丁之后,基督徒的忠诚、守纪律、顺从和忍耐精神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得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大力支持f.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国教化,基督教受到了更多人的崇奉g.在5-7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蛮族入侵而导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破坏了与环境相称的卫生条件,结果引发了瘟疫的大流行,使得许多城市空无一人;然而,这种环境却为基督教对北方蛮族进行文明教化提供了机会h.日耳曼人所经营的世俗权力绝大部分都处于一种分散和缺乏效率的状态中,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全面控制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i.511年,克洛维的支持,使得在以后的数百年间主教的权利不断上升、教会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j.公元7世纪,新崛起的伊斯兰教征服了北非,一定程度上为基督教扫清了一些障碍;k.整个中世纪西欧基本处于一个分裂混乱的政治状态,这种情况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在中世纪的教俗之争中,罗马天主教会以上帝的权力来限制和取代世俗统治者中的权力,利用世俗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广大民众狂热的宗教信仰,使自己高高地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l.“君士坦丁赠礼”从理论上确认了宗教事务的独立性和罗马教会对原罗马帝国西半部的统治权,成为后来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的重要理论根据;m.在争夺主教册封权的斗争后的100多年里,由于德意志诸侯们和法国国王们的支持,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于教会一方;n.“阿威农之囚”和“西方教会大分裂”使得罗马教会的势力受损,教会的权力开始陨落(c)思想文化上:a.基督教在继承和保留犹太教的特点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在很多地方超越了犹太教。(即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b.基督教的废除割礼制度、提倡禁欲、仁慈态度、宽容精神、爱主爱人、末世论、救赎说、灵与肉二元对立观、视死如归的殉道精神、天国理想、高尚道德、“三位一体,本体同一”的教义、“清贫、贞洁、顺从”的修行教规、唯灵主义等适应了当时贫穷困顿和在文化上愚昧无知的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丰富的宗教活动成为人们在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也成为同样粗俗不堪的庄园农民和贵族、骑士们的情感调节剂和精神抚慰所c.基督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吸收各种异质文化的因素,丰富了基督教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这种兼收并蓄和多元混合所导致的文化上的“杂交优势”,是基督教得以在罗马帝国中发展壮大并且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d.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有比较系统和渊博的知识体系,在传教活动中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罗马教廷对大学教育的重视,直接推动了13世纪欧洲文明的复兴事业;基督教哲学的发展等也扩大了基督教的传播范围。3、衰落及原因(1)衰落(a)中世纪,随着教会权势的确立和信仰的强制化,赎罪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那种真心忏悔和肉体自我折磨的赎罪方式已被教会认可的种种替代性赎罪方式替代;此外,作为对苦行赎罪的一种取代手段,罗马教会制定了相应的折算制度,从而使灵魂的买卖获得了合法性;(b)到了中世纪后期,出售具有赎罪功效的圣徒遗物的活动达到了惊人的规模,其数量之多和品种之杂也达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教皇和神职人员还把神圣的教职也纳入了了金钱交易的范围,此外,到了10世纪以后,神职人员结婚和纳妾已成为一种公开甚至时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教皇和神职人员已经成了口是心非的“伪君子”(c)13世纪、14世纪的“善功圣库”理论和赎罪券的公开发行,使得基督教的信仰不想一开始那么“纯洁”;到了16世纪,多米尼克修道士台彻尔鼓吹的赎罪券兜售行为成为了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d)当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站位脚跟后就逐渐变得故步自封和心胸狭隘起来,开始排除“异端”,变得暴虐残忍,其中建立于1233年的宗教裁判所对各种“异端”的迫害的就是最好的诠释;到了中世纪后期,罗马教会变成了“淫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