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真题多维细目表考题涉分考点题型难度命题情境设问特征方法技巧素养体现2019江苏单科ꎬ202019江苏单科ꎬ192018北京文综ꎬ12018北京文综ꎬ62017课标Ⅰꎬ9—102016江苏单科ꎬ52016浙江文综ꎬ92015浙江文综ꎬ9—102015广东文综ꎬ22015四川文综ꎬ3—42015四川文综ꎬ82011江苏单科ꎬ52010江苏单科ꎬ233分3分4分4分8分2分4分8分4分8分4分2分3分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大气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易难难中中中中易中中中中云海日出奇观和大气受热过程川藏铁路修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双层覆膜技术寒潮影响我国时气压形势探空气球我国南方山区谷地逆温现象火山爆发造成地温下降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北半球冬季某城市等温线分布局部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全球气候变化关键词:受云海影响关键词:形成原理比较设问图文转换设问并列关键词:此时、我国关键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比较设问探究原因比较设问分析推理关键词:M地、风向大气保温作用、直接风向与风力的判读风向与风力的判读方法风向与风力的判读风向与风力的判读综合思维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综合思维综合思维考情总计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考频均分考频均分考频均分10年2考0.610年1考0.310年2考0.4命题规律与趋势01命题特点 命题情境主要以生活情境材料为主ꎬ设问时往往设置1—2个限制词或关键词ꎬ设问之间存在着并列或递进的关系ꎮ02考查内容 考查大气水平运动、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的相关知识ꎬ对热力环流的考查较少ꎮ03题型难度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ꎬ整体难度适中ꎮ04考频赋分 考查频率很低ꎬ分值为2—3分不等ꎮ05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06关联考点 与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起进行考查ꎮ07命题趋势 2020年或今后ꎬ高考命题可能将继续重点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水平运动ꎬ联系天气形势ꎬ侧重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ꎮ22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44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10年2考 一、基本原理1.大气受热过程2.大气的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ꎬ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弱ꎮ(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起到了补偿的功能ꎬ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损失ꎬ起到了保温作用ꎮ二、原理应用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的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ꎬ污染物不易扩散ꎬ空气密度大→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ꎬ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ꎬ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ꎮ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的烟雾预防霜冻ꎮ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ꎮ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ꎬ不但能减缓土壤水分蒸发ꎬ还能增加昼夜温差ꎬ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ꎮ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ꎬ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方面分析ꎮ(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ꎮ(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ꎬ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ꎮ(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ꎬ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ꎮ三、气温垂直分布一般情况下ꎬ对流层的气温是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ꎬ每升高100mꎬ气温降低0.6℃ꎬ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ꎮ考点二热力环流10年1考 一、形成原理二、常见形式形式形成示意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ꎬ降水增多ꎻ夏季气温低ꎬ空气较湿润ꎬ是避暑的好地方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ꎬ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ꎬ阻碍空气垂直运动ꎬ易造成大气污染ꎬ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ꎬ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ꎮ“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左图)ꎬ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ꎬ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ꎮ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素养设问 “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 ꎬ为什么?参考答案 让室外空气流入 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ꎬ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ꎬ水的比热容较大ꎬ使周围气温降低ꎬ空气收缩下沉ꎬ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ꎬ故“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让室外空气流入ꎮ尝试命题 考点三大气水平运动10年2考 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作用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ꎬ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ꎬ背风而立ꎬ左低右高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ꎬ背风而立ꎬ左前低ꎬ右后高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46方法 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方法 1.风向的表示方法2.风向的判定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ꎬ按要求画出过某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ꎬ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ꎬ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ꎮ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ꎬ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ꎬ若为高空ꎬ则偏转90°)ꎬ画出实线箭头ꎬ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ꎮ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ꎮ 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下图所示ꎬ北半球用右手定则ꎬ南半球用左手定则ꎬ手心向着自己ꎬ四个手指头伸直的方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ꎬ大拇指的方向就代表风向ꎮ 第三步:判断风向ꎮ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ꎮ3.风力的判读(1)决定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ꎬ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又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ꎬ即单位水平距离的气压差ꎮ水平气压梯度与比例尺、等压距和等压线的疏密有关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ꎬ比例尺越大ꎬ气压梯度越大ꎻ等压距越大ꎬ气压梯度越大ꎻ等压线越密ꎬ气压梯度越大ꎮ(2)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ꎬ比例尺只有一个ꎬ等压距往往也是固定的ꎬ故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ꎬ即等压线越密ꎬ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ꎬ风力越大ꎮ 读2018年4月20日至21日亚洲东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ꎬ完成下题ꎮ24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2018盐城三模ꎬ3)这一时段ꎬ甲地的风向变化是( )A.偏北风→南风B.西北风→西南风C.偏北风→东南风D.东北风→偏东风方法应用 第一步ꎬ确定4月20日12时甲地的风向ꎮ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ꎬ然后画出风向(向右偏ꎬ原因是亚洲东部地区位于北半球)ꎬ最后判断风向为东北风ꎮ第二步ꎬ确定4月21日12时甲地的风向ꎮ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ꎬ然后画出风向(向右偏ꎬ原因是亚洲东部地区位于北半球)ꎬ最后判断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ꎮ答案 D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47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的高低(1)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ꎬ如下图ꎬ在空气柱L1中ꎬPA′PAꎬPDPD′ꎻ在L2中ꎬPBPB′ꎬPC′PCꎮ(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ꎮ如上图中PD′=PC′、PA′=PB′ꎮ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ꎮ(3)判读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ꎬ凹向低处的为低压ꎬ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ꎮ另外ꎬ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ꎮ如下图中ꎬ等压面向海拔低处弯曲处ꎬ为低气压ꎻ等压面向海拔高处弯曲处ꎬ为高气压ꎮ2.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如高空等压面向上凸出或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近地面空气垂直运动状况(上升运动)→判读出气温高低(气温高)→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差异ꎬ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ꎬ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白天的绿地(夜晚的裸地)、城市的郊区等ꎮ3.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日较差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天气状况(上升多阴雨天气ꎬ下沉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小(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ꎮ (2018苏州实验中学检测ꎬ5—6)读图ꎬ回答以下两题ꎮ(1)如果Y轴表示海拔ꎬX轴为水平距离ꎬ曲线1、2分别表示某地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ꎬ则对图示地理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abcB.气压:abfeC.气流方向:b→f→g→cD.降水状况:abc(2)如果Y轴表示数值的正向变化ꎬX轴表示时间ꎬ曲线1表示该地空气湿度随时间的变化ꎬ曲线2表示该地气压随时间的变化ꎬ则下列天气现象可能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A.狂风暴雨B.秋高气爽C.烟雾弥漫D.沙尘肆虐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5 信息解读答案 ①降 ②低 ③阴雨 ④低压答案 (1)C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