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题多维细目表真题涉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题型难度设题情境试题结构素养要素2019课标全国Ⅱ,66生态系统成分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分析与判断2019课标全国Ⅰ,318食物链信息传递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递进稳态与平衡观2018课标全国Ⅰ,29(3)4能量流动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进化与适应观2018课标全国Ⅱ,3111天敌制约作用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递进稳态与平衡观2018课标全国Ⅲ,66信息传递选择中基础判断问题并列归纳与概括2018课标全国Ⅲ,321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再生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递进归纳与概括2016课标全国Ⅰ,56能量流动选择易基础判断问题并列可持续发展2016课标全国Ⅲ,56食物链能量流动选择中基础判断问题并列稳态与平衡观2016课标全国Ⅲ,318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作用能量流动非选择易实例分析问题并列结构与功能观2015课标全国Ⅰ,31(3)3能量流动特点非选择中数据分析问题递进模型与建模2015课标全国Ⅱ,31(2)(3)4能量流动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稳态与平衡观总计五年均分14.45题/14卷8题/14卷1题/4卷高考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试题往往结合某一生态系统实例,以图解、图表等信息形式,通过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也有以生态农业、全球环境问题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的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1.本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生态环境的保护。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02考频赋分1.近五年课标卷试题中,选择题出现过4次,非选择题出现过7次。2.课标卷试题五年均分为14.4分左右,试题难度适中,学生较易得分。03命题规律1.命题落脚点多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和相关计算、碳循环途径和信息传递等,常结合生态系统的案例进行考查。2.能力考查点多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04解题方法1.解答选择题时,可回顾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辨析各选项。2.解答非选择题时,要注意前后小题之间的联系,科学组织答案。05核心素养1.试题内容主要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素养的考查。2.考生需具备的素养要素有进化与适应观、分析与推断、审视或论证、可持续发展等。06备考建议1.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态农业实例使生态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2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231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生物类型(1)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2)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如菟丝子)腐生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作用(1)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2)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1)加快物质循环(2)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1)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捕食)食物链中。(2)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级+1。(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鹰与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细菌在生态系统结构中充当什么成分?提示:细菌是一大类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菌的代谢特点不同,其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的成分也不同,如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细菌为生产者,结核杆菌等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为消费者,枯草杆菌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为分解者。考点2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理解 输入—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呼吸作用{↓↓↓ 2.消费者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注意: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条途径。(1)从上述图解可以得到: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能量的去路输入某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Ⅰ.定量不定时(能量的最终去路):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Ⅱ.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利用;d.未被利用,若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3.特点(1)单向流动 原因:a.食物链各营养级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b.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能量流动是不能循环的。(2)逐级递减 原因:a.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b.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4.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能量的“一变二”分析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注意:若为定量不定时研究,则无“未被利用的能量”。若为最高营养级,则无“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有何区别?提示: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或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同化能量的比值。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3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概念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范围: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2.碳循环过程分析(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其次是森林、草原等遭到大面积破坏。(2)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实例类别传递形式光、声、温度、湿度等物理信息物理过程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化学信息化学物质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行为信息植物或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层次作用举例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1)蝙蝠的回声定位(2)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萌发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1)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或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包括信息在细胞内的细胞核与细胞质间或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而是指信息在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考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2.原因及特点(1)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调节机制(或调节基础)是负反馈调节。(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组分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食物网越复杂联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是都呈负相关:对于极地苔原等极端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由于物种丰富度低,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二、生态环境的保护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类型主要成因全球气候变化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水资源短缺人口多,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酸雨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土地荒漠化植被被破坏4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续表类型主要成因海洋污染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2)特点:全球性。(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3.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对生物多样性的分析①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分子水平:DNA的多样性;细胞水平:染色体多样性;个体水平:表现型的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①从分子水平看基因的多样性转录翻译→蛋白质的多样性→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作为工业原料、科研、美学价值。(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又称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2)易地保护:把待保护物种迁至动物园或植物园等。(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引进物种与物种入侵有何区别?提示:引进物种不一定都破坏生态环境,如玉米、马铃薯等对人类生活有利的物种,也可能是引进物种;人们一般把在新入侵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